當前農村普遍存在“一戶多田”、“一田多戶”的土地碎片化狀況。農田零星、散雜,不便於大中型機械收種及新技術推廣等問題。分散經營、管理粗放,導致組織化程度較低、土地收益率不高。今年初,興化市老圩鄉借鑒外地“聯耕聯種”的經驗,在葛楊村、鐘南村進行了試點工作,因地制宜探索適合本地種植的新模式。
在今年夏收前,為了搞好聯耕聯種試點工作,葛楊村、鐘南村先後分別召開了村組幹部會、黨員代表會、群眾動員會、定樁簽字會、機械作業和水漿管理承諾會,確定以聯種分管式開展水稻種植工作;並在夏收時,定樁分界、協議簽字、實行聯耕聯種。葛楊村4組莊前匡口66畝、涉及46戶、46塊、最大2畝、最小0.6畝的零碎小田,根據田塊間落差大小,破埂32條、瘦埂20條、合併成方整大田14塊。鐘南村11組和12組,將原來的87塊、165畝、畝平1.9畝的零碎農田,破除田埂70條,合併為17塊、畝平9.7畝的方整大田。
“聯耕聯種”:就是把原來一家一戶田塊間的田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破除,讓零碎田塊變成比較大的田塊;進行統一機械收割、統一秸稈還田、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機械插秧、統一水漿管理;並在農技站指導下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防治,分戶作業。是一種不改變土地承包主體,介於零散種植與農民合作社之間的新型種植方式。
通過實踐,聯耕聯種確有幾個方面的好處:一是面積增加.田埂變少或變小,總面積增加2畝,增幅3.03%。二是節約成本.大中型機械作業更有利,機械作業效率提高30%左右,收割、還田、平田、插秧總計每畝可節約50元左右。三是技術突破.機械埋草還田率100%,提升了科技雙禁水平;高産品種覆蓋率100%,全部種植武運粳24;實用集成新技術(機械插秧、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等)應用率100%,突破了一家一戶水漿管理的難點;四是平衡增收.帶動了勞力不足、技術欠缺的困難戶一起生産,同時由於分戶作業,充分利用了農村閒散勞動力,有利於共同增收。與種田大戶的根本區別是由一人致富變為共同致富。
“聯耕聯種”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硬體上只有一條:破除田埂。但實際操作還是有不少的難點,關鍵是軟體。第一、農戶思想要解放,要做好宣傳發動,消除農民“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傳統觀念;第二、幹部工作要得力,確保各種機械組織落實到位、幫扶困難戶、化解釘子戶,做到平衡統一;第三、技術措施要保障,從秸稈全量還田、統一優良品種到機械插秧、配方施肥、病蟲防治等,農技部門全程跟蹤服務,因地制宜,一著不讓。
通過試點,農民普遍對這項工作比較滿意。葛雲懷是老圩鄉葛楊村4組農民。令老葛欣慰的是,他的0.7畝田,再也不用彎腰曲背地平田、撒種、蓋種,也不擔心肥水流入別人田了。這是因為他與4戶村民通過“聯耕聯種”的模式,把零碎的田變成了一塊6畝的“大田”,水稻機插秧後,根據農技站給出的每畝施肥量、用藥量施用,種、藥、肥、工按各自面積攤派。不少農戶還按方整田塊組成勞動小組,聯合起來做工。葛雲懷説,他們的一塊方整田,是4畝田5戶人家,每次只要2個人幹活就行了。比如,機插秧施用基肥時,他去蘇南幫兒子的忙,是別的兩戶出的工。一週前,水稻追肥,是他和另一戶出的工。
用一根根木樁作為承包田位置、面積定界的標誌物,不僅破除了原來戶與戶分界的田埂,還拆開了農民固有思想的籬笆。有利於大中型機械作業、農業綜合新技術推廣,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種糧效益的提高,真正實現“增面積、降農本,促還田、添地力,提單産、升效益”。
今年秋播老圩鄉將在全鄉推廣“聯耕聯種”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