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洪光 呂兵兵 通訊員 陳新振
6月中旬,從山東菏澤傳來捷報:今年小麥收穫達944萬畝,較去年增加3.9萬畝;畝均841.2斤,增加14斤;總産79.4億斤,增加1.9億斤;單産和總産分別實現“十一連增”。
談起小麥,菏澤市副市長王桂松如數家珍:“近幾年,菏澤小麥種植940萬畝左右,總産75億斤以上,擔當了山東小麥生産1/6的責任。除滿足菏澤口糧外,年均凈銷售小麥38億斤以上,約佔山東可調劑小麥的50%,居全省第1位。菏澤發展小麥的體會,可概括為‘穩面積、夯基礎、提地力、抓創建、重科技、強服務'。”
為了探析菏澤小麥生産經驗和啟示,記者走進菏澤田野,迎著灼熱南風,呼吸著陣陣麥香,採訪農戶,求教專家,訪談官員,對菏澤小麥進行全方位“觀察”。
穩面積:立足“三個依靠”,調動“三個積極性”
曹縣梁堤頭鎮梁西村3000畝耕地全部為糧田,今年小麥單産1200斤以上。談到種糧,村支書姜廣進講得很實在:“一是咱村有種糧傳統,家家戶戶種糧存糧;二是産量挺喜人,加上補貼,種糧收入也可以;三是都用機械了,種糧省事,不耽誤大夥打工。”
王桂松説:“擔當糧食發展大任,穩定種糧面積是基礎。在目前種糧效益較低、農民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下,菏澤穩定糧食面積的措施,就是把糧食生産作為‘一把手工程',立足‘三個依靠',調動‘三個積極性'。”
菏澤種糧“三個依靠”,一是依靠各級黨委政府擔當糧食生産責任;二是依靠國家惠農政策和糧食主産區傾斜政策的支撐與落實;三是依靠農戶“種糧+打工”經營方式,保障農民收入。“三個積極性”,一是通過落實惠農政策、推進高産創建、舉辦糧王大賽等舉措,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二是把糧食生産作為縣鄉科學發展的考核重點,加大對糧食生産大縣和大鄉的政策傾斜和財政轉移力度,調動縣鄉黨政積極性;三是通過農技人員考核與糧食增産的挂鉤,獎勵優秀農技人員,調動農技人員積極性。
夯基礎:抓住“兩大制約”,主攻“兩個重點”
“今年俺村1800畝麥子畝産都過了1200斤,最高的1400多斤,是歷年最高的。做夢都不敢想。”成武縣天宮鎮高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欽良説。
劉欽良對小麥産量的“驚訝”,是相對於歷史上菏澤的農業基礎。菏澤北靠黃河,與河南省蘭考縣相鄰,屬於黃泛沖積平原,土壤沙化較重;農業基礎設施欠賬較多,水利、道路等配套較差;在小麥生長晚期,幹熱風較多。
“歷史上菏澤農業有‘兩大制約',一是水利,二是風沙和幹熱風。對此,長期以來菏澤將水利和林網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兩個重點'。”王桂松介紹。
菏澤堅持把農田水利建設放在全局突出位置。健全了“市級指揮、縣鄉實施、村級支持、夏冬會戰”水利建設機制,實施了灌區配套與節水改造、小農水重點縣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設了13座平原水庫,抓了9條河流治理,形成了農田“旱澆、澇排”水利工程體系,保證了黃河水隨缺、隨引、隨用。
菏澤堅持幾十年大規模植樹造林。按照200~300畝一個網格,建設高標準農田林網,形成了田成方、樹成網、林田路水相結合的農田林網格局,林木覆蓋率達33.6%,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
提地力:依靠“兩個抓手”,打牢增産基礎
巨野縣農技站站長魏春芝説:“今年巨野小麥畝均産量達893.6斤,創歷史新高。小麥連續多年增産豐産,地力保障是一個重要基礎。”
菏澤市農業局局長張鋼強介紹:“圍繞提升地力,菏澤重點抓了兩項措施:一是秸稈還田,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二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等科學施肥措施。”
菏澤秸稈年産量在1100萬噸左右。近年來,該市推廣了農機農藝結合等技術,使秸稈還田率達85%以上。試驗表明,秸稈還田能夠實現“三增三節”,即土壤有機質含量相對增加0.04%、持水能力增加15%以上、糧食增産6%左右;節水10%以上、節肥20%、每畝節支30元。
圍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精量施肥、水肥一體等技術,幾年來該市累計投入3820萬元,建立了9處測土配方施肥化驗室、120個耕地地力監測點、90個土壤墑情監測點;建立了21個配方施肥萬畝示範園、63個千畝示範區,4個節水農業萬畝示範區,7個保護地水肥一體化示範園區;通過市縣農業專家諮詢系統,實現了耕地質量信息和作物施肥配方的社會共享,基本實現了配方施肥技術應用全覆蓋。
抓創建:整合資源和技術,打造增産新引擎
在牡丹區何樓街道蘇淺村,支部書記蘇傳剛説:“蘇淺村屬於區糧食高産創建整建制鎮攻關田,今年全村畝均達1300斤以上;經省農業廳組織專家實打,小麥十畝攻關田畝産1453.6斤。”
張鋼強説,今年菏澤高産創建萬畝示範方小麥畝均1210.2斤,十畝攻關田畝均1386.8斤,比全市畝産分別高369斤和545.6斤,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應,也説明菏澤小麥還有很大潛力。“現階段,要整合農業資源、技術等優勢,集中力量,著力建設高産示範方,推進整建制高産創建,打造糧食增産新引擎,帶動全市糧食生産。”
今年菏澤建成9處高産示範方、面積達65.8萬畝;到2017年示範方將達312萬畝,佔糧田的40%。市政府成立了高産創建領導小組,落實了責任分工,加強了績效考核;確定把農業基礎設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高産創建關鍵技術、政策資金扶持等作為重點。
同時,菏澤探索了支農資金和項目整合。市政府確定,堅持“渠道不變、性質不變、集中使用、各記其功”,今年重點整合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小農水建設、高標準農田、綜合開發及農技、植保、土肥、培訓等30個項目,整合資金5.3億元,實行融合投入和集中投入,建設“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糧食示範區。
重科技:統一供種打基礎,農機農藝巧融合
巨野縣董官屯鎮尹坊村種糧大戶尹遜坤今年種了450畝麥子,畝産超過1100斤,最高地塊1230斤。他説:“這個收成多虧了縣裏推廣的成套種糧技術。”
菏澤市農業局首席專家閆傳勝介紹,近年來,菏澤每年都會制訂《千名農業科技人員下鄉實施方案》,鼓勵農技人員深入一線,開展從播種到收穫的全程農技服務;研究提出《秋種技術意見》、《麥田管理技術意見》等小麥生産技術規範。
現在,菏澤小麥生産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術模式,其要點是:統一供種,實現良種全覆蓋;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層;寬幅精播,提高壯苗率;澆足越冬水,保障好越冬;開春氮水肥後移,管理跟得上;統防統治,規範化防治病蟲草害。閆傳勝説:“近十年,小麥畝産提高了100斤以上,其中農業科技貢獻佔了很大份額。”
對於成熟的技術模式,要加大推廣力度,讓更多的農民應用。比如,良種是小麥豐産的基礎,過去農民分散留種,常常是“高高低低三層樓”、“青一塊、黃一塊”,産量差別很大,於是菏澤全力推廣了良種統一供應。
再如,推行農機農藝融合模式。傳統的播種機械和播種方法,播幅窄,不均勻,時常出現“疙瘩苗”。菏澤通過加大購機補貼,推廣新型寬幅播種機械,迅速推廣了小麥寬幅精量播種技術,目前已達六成多。
強服務:抓住“兩個”突破點,培育專業服務主體
鄆城縣農業局局長孫萬文認為:“社會化服務主體,為全縣小麥豐産提供了重要保障。”鄆城已發展農機、植保等專業服務主體62個,從業1866人,機械裝備1532台套,日作業能力達12萬畝。小麥病蟲專業化防治比群眾自防的效率可提高20個百分點,畝均挽回損失約80斤,節約用藥成本20元、用工成本10元左右,畝均節支增收達100元左右。
短期內分散農戶仍是菏澤種糧的主力。在多數農民外出務工、農戶分散種植、種糧兼業化背景下,推廣模式化技術和提供社會化服務,是提高糧食産量的兩個重要途徑。對此,市政府出臺了《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意見》,確定將農機和植保作為突破點,整合農機補貼和農技推廣項目,扶持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
閆傳勝説:“目前,菏澤已有各類農業服務組織974家,日服務能力達100萬畝以上。不少農業服務主體在發展中迅速壯大,具備了提供從種植到收穫的全程服務能力,使許多農民實現了‘輕鬆'種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