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城區廿裏舖後屯村,對農業癡迷的臧秀霞在村子裏建起64間菇房,從荷蘭引技術種植雙孢菇,建立起現代“蘑菇工廠”,還帶動了附近村民的就業。不過,臧秀霞的創業腳步不止於此,她還要建起128間菇房,而且計劃發展野外採摘園,週末時市民就可以前來體驗採菇。
小蘑菇裏尋找出大商機
在後屯村臧秀霞建立起一家“蘑菇工廠”,經過三個月的精心培植,臧秀霞培植的雙孢菇迎來了首個收穫期。記者走進其中一間菇房,看到4列鋼結構培養架並列排開,每列培養架從上到下分有6層,大大小小的白色雙孢蘑菇分佈在各個培養層上。“這一個菇房就600多平方米,每個培養架都配有升降儀,並能控制升降高度。”臧秀霞告訴記者,這種立體化、工廠化種植模式,已達到同行業的領先水平。
在菇房內,10余名工作人員正忙著採菇。工作人員手提一籃籃的白色雙孢菇走出菇房,而這些剛採下的雙孢菇,也早已被買家“盯上”。“工廠裏的雙孢菇主要向北京、上海、濟南等城市供應,很多經銷商都打來電話提前預訂,也有濟寧本地酒店來運菇。”在臧秀霞看來,目前在市場上,雙孢菇供不應求。
“在朋友的介紹下,才接觸到雙孢菇,並了解這一行業。”臧秀霞告訴記者,她種植雙孢菇並非一時興起,她原本從事的行業就與農業相關。“玉米、小麥、大豆、棉花,原本賣這些農作物的種子。”在了解雙孢菇市場前景後,去年10月,臧秀霞找來兩個合夥人,三人自籌資金,成立濟寧忠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並著手投資建設菇房。作為濟寧忠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臧秀霞告訴記者,她要做最好的蘑菇。
嚴格控制每一個環節
在蘑菇房中,記者注意到,每個蘑菇房都配有一台中央空調,實時監視著庫房內的溫度及濕度。“設備及技術都是從荷蘭引進,完全實現了自動化種植。”臧秀霞告訴記者,每個菇房內都恒溫、恒濕、恒氧,從而打破了傳統雙孢菇種植在溫度、濕度、光照等方面的限制,每個菇房都能四季出菇。
“去年10月開始菇房建設,今年4月,第一批菌種進入菇房培養,到現在7月,經過三個月,雙胞菇才長出來。”臧秀霞指著培養架上長出的雙孢菇説,一個菇房的雙孢菇可以採四輪。如今,臧秀霞的菇房迎來了收穫期,每2天要採一個菇房,一個月能採16個菇房。每天,臧秀霞及工人都忙得不可開交。
“昨天剛採完,一夜之間又長出來了。”對於雙孢菇的瘋長,臧秀霞告訴記者,這得益於精細化的生産流程。臧秀霞指著種植雙孢菇的黑色土告訴記者,這是草炭土,從東北運過來的,而在草碳土下是秸稈、雞糞、玉米餅發酵而成的肥料,而肥料的構成也有著嚴格的勾兌比例。
為能種出好菇,臧秀霞也花費了不少心血。在臧秀霞看來,要種好雙孢菇,種植技術最關鍵,為此,她從上海請來種植專家,把控每一個種菇環節。
建生態園促村民就業
在蘑菇房內,來自二十里鋪後屯村的李老太正忙著採菇。“一天60塊錢,中午管頓飯。”李老太告訴記者,菇房內很多人都像她一樣,來自周邊村莊,正直農閒,來到菇房內採菇掙錢。
讓周邊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臧秀霞“蘑菇工廠”的社會效益也正日益顯著。在廠房內,從農地裏收回的秸稈,被堆成一座山,工作人員開著鏟車,正忙著往發酵池裏運秸稈。
“一年可消耗5萬噸秸稈,現在每天就消耗130多噸。”臧秀霞指出,現在二十里鋪的秸稈已不夠,還要從唐口、喻屯、安居等地收秸稈,不僅能使秸稈回收利用,還能徹底解決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記者注意到,除建了菇房、實驗室,發酵間等外,臧秀霞在其承包的248畝土地上,還種上了國槐等林木,臧秀霞建起了一座農業生態園。
雙孢菇迎來了收穫期,上海的一位經銷商曾向臧秀霞表示,雙孢菇産多少收多少,願意承包。不過,臧秀霞並沒有同意。“還是要開拓多個渠道,賣給更多客戶,做出品牌。”此外,臧秀霞稱,她正打算建起野外採摘園,讓更多的濟寧市民前來採菇,以更好地開拓濟寧本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