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眾報無棣訊 (記者李偉)“現在是初花期,苜蓿的蛋白質含量最高,商品性最好,正適合刈割。鹽鹼地上種苜蓿,收益超過種糧食。”5月17日,在無棣縣海豐街道曹廟村近1000畝紫花苜蓿種植基地,山東綠風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崔立華説。
曹廟村的這1000畝地屬於鹽鹼地,之前,村民一直種糧食,但産量較低。去年下半年,綠風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把這些鹽鹼地流轉過來,種上了紫花苜蓿。據崔立華介紹,由於是鹽鹼地,收益比較低,農民比較願意流轉。目前,公司共有3000畝苜蓿種植基地。
2009年,山東綠風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註冊成立,公司主要從事苜蓿種植、進出口和主要農作物種子研發。目前,公司年銷售苜蓿1.2萬噸,另外,公司研發的“中原804”苜蓿新品種在今年3月份通過審定,該品種在適口性、豐産性、抗逆性等方面表現較好。
對種苜蓿和糧食的效益,崔立華做了簡單對比,他説,即使高産地塊種糧,人工成本不算,一畝地最多八九百元的收益。而苜蓿可以一次種植,多次多年收割,種植成本低,管理方便,用工少。從第二年起,每年産量都超過1噸,每畝地的純收入超1000元。
“苜蓿市場價格穩定,耐鹽鹼性強,比較適合在鹽鹼地塊發展。同時,可代替飼糧添加到動物飼料中,達到種草節糧的效果。”崔立華説。
苜蓿作為優質的植物蛋白源,是産奶期奶牛必需的飼料,被認為是奶業發展的基礎支撐。苜蓿不只作為奶牛的優質飼草,還可以作為肉羊、肉牛、豬、兔等的飼料。奶業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用苜蓿等優質植物蛋白飼料轉化成牛奶蛋白,不僅原料奶質量高,而且節本增效,是轉變奶業生産方式的重要途徑。
據崔立華估計,目前國內所需的苜蓿大約70%依賴進口。“國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對畜禽産量質量也提出更高要求,國內苜蓿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
同時,崔立華建議,種植苜蓿必需有割草機、打捆機等配套機械,不適合小農戶發展,而是適合專業合作社或大型家庭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