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郭海鳳
靈臺縣百里鄉柴朝村的劉永璽,説他是種糧“老把式”,因為年過六旬的他種了一輩子地。但這位“老把式”,卻有著一些小擔憂。
“玉米地春季要深翻,這樣才保水保肥,而且有利於玉米根係呼吸……”談起這段時間的活計,劉永璽坦言,整地很重要,200多畝地要逐塊深翻整理,不是件輕鬆的事。
劉永璽家去年種的200畝玉米畝産最好的在2000斤以上,每畝地純收入1000元左右。當問起他種糧的“秘籍”時,劉永璽説:“精管理、新技術、配方施肥……土地裏的學問大了,最關鍵的是既要總結老經驗,又要運用新技術。”
在村裏,同樣的品種,數劉永璽的莊稼長得好;同樣的地,也數劉永璽的收成好。近兩年,劉永璽又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200多畝地種起了玉米,成了遠近有名的種糧大戶。
但是這位“身經百戰”的“老把式”也有自己的小擔憂。
劉永璽坦言,隨著國家對“三農”工作的扶持和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民享受到政策的好處,打算在土地上大做文章,但以後要承包這麼大面積的土地會越來越難。希望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加大對流轉土地從事糧食生産、果樹種植等規模經營主體的獎勵,並從項目、信貸、技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