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地方三農 >

“變”地生金的新圩村

發佈時間:2014年03月27日 07:00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農民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趙娣

  一排排豪華氣派的別墅,一處處別致的景致小品,一輛輛魚貫而入的私家車,這不是城裏的高檔社區,而是江蘇新沂港頭鎮的新農村示範社區——新圩村。短短8年時間,這個貧困村不僅摘掉了多年的“窮帽子”,還成為了全國文明村、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轉變究竟是怎麼實現的呢?日前,筆者走進了新圩村。

  新圩村黨支書卞新春告訴筆者,過去的新圩村可不是這樣,這裡道路泥濘、柴草亂垛,經濟長期落後,因此如何讓老百姓“坐地生財”成了村委會幹部們長期思考的問題。

  2006年,新沂市大力扶持發展設施農業,政府給發展冬暖式溫室的農民每畝補貼5000元,春暖式大棚每畝補貼2000元。為了讓當地的農民轉變觀念、發展設施農業,卞新春多次組織村民代表到山東壽光等地參觀學習,並由村黨員代錶帶頭搞大棚蔬菜試驗。終於,在實實在在的效益面前,村民認定了卞新春的發展想法。

  説幹就幹,2007年,全村70戶農民投資260萬元,建了30棟壽光五代溫室、60棟中檔設施大棚種植刺瓜、西紅柿等設施蔬菜,同時,在新沂市質量監督局的指導下實施標準化管理,不僅統一了品質,也統一了銷路,佔地0.1公頃的大棚,平均年利潤3萬多元。

  2008年9月,考慮到新圩村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較多、村裏産業化基礎薄弱、村民依靠自身無力發展規模經營的實際情況,新圩村黨總支決定集中全村950畝土地,組建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每一畝地為一股,每股每年保底分紅不少於500元。對入股土地,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對入社社員,優先吸納打工,確保社員獲得工資性收入。

  合作社的成立,讓農民收益倍增,但是,鄉村的發展面臨很多舊宅成“空殼戶”、土地資源浪費嚴重的情況,卞新春意識到,要挖掘土地最大值,就要搞居民新村建設。經過多次討論和徵求村民意見,專家組考察論證後,最終出臺了建設方案:新村實行農戶出資、集體補助、統一規劃建設,鼓勵村民折舊換新,採取置換方式分批次搬遷。為此,新圩村先後投資300多萬元完成了自來水、秸稈氣、綠色景點和公共設施的建設。8戶聯體的二層居民樓、單體別墅樓和老年居住區佈局合理、錯落有致,12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超市、衛生室等一應俱全。有村民感慨道:“你看,我們在村裏就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

  “居住環境改善了,村裏還整理出了土地近1500畝,我們又投入700萬元,在這些土地上新建溫室大棚和鋼架大棚,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卞新春説。如今,良好的新村設施建設,也吸引了眾多企業前來投資,江蘇雷氏商貿有限公司、蘇北鴻運達肉牛養殖場等企業已紮根落戶,農民在家門口打工,既拿工資,又收紅利,戶均收入可達5.8萬元。

熱詞:

  • 小帶魚
  • 水産品價格
  • 鯽魚
  • 商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