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饒縣做強農業主導産業,推動農業産業化經營,培育優質農産品品牌,引領傳統農業快速轉型升級,多元化農業快速崛起,讓“農把式”們跳出了“春種秋收、夏鋤冬儲”的傳統模式,高附加值農産品成了農民致富的金鑰匙。
這裡的草莓論個賣
“我們這裡的草莓論個賣,一個5到10元錢,別看價格高,銷路一點兒也不愁。”3月19日,在廣饒縣奧程循環農業合作社,負責人成俊國忙著接待前來採購的客商,有的從天津、河北等地專程趕來。
“算一下,1公斤120元左右,差不多是人家普通草莓價格的5倍呢。”“咱這大棚是運用秸稈反應堆技術構建的生態立體大棚,草莓種子來自青島農業大學和萊陽農學院的實驗室,澆水用的是滴管技術,不打農藥,不上化肥,純粹的有機食品,所以不愁賣。”面對著記者的疑問,成俊國解釋道。
“中國果菜産業百優合作社”、“東營市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山東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示範社”、“東營職業學院校外實訓基地”、“植物組織培養實訓室”,在奧程循環農業合作社的門口挂滿了各種牌子,園區內的生態養殖區、溫室大棚種植區、新品種培育區等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你看這些日光溫室大棚,全部採用鋼梁無立柱結構、EVA薄膜、保溫被等先進設施,既又利於機械化作業和人工操作,又能減少了病害的發生,用水還科學合理,這些都是靠著農業掙大錢的秘訣啊。”成俊國説。
同樣是遠近聞名的的“草莓大王”,稻莊鎮的劉學禮則依託草莓種植發展起了觀光旅遊項目,建立起了東營市康匯“萬家樂”觀光旅遊基地,垂釣區、餐飲區、文化區等一應俱全,草莓採摘遊帶活了整個産業鏈條。
科技改造“老糧田”
“老話説的好,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無論到啥時候,也不能丟掉咱們的老本行啊。”3月17日,廣饒縣李鵲鎮崔劉村村民崔洪軍在自家的麥田裏查看苗情,“今年得好好加強管理,爭取再創一個糧食單産新記錄。”老崔説,去年他家的小麥畝産超過了600公斤,成了該鎮的種糧狀元,越來越多的村民請他傳授種糧經驗。
在現代高效設施農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承載著糧食生産任務的“老糧田”也面臨著增産重任。“跟一些現代設施農業不同,傳統糧棉産地實現高附加值主要還得依靠增産,科學技術是關鍵,尤其是對於這些種了大半輩子的老農戶來説,更得引導他們改變種植模式。”李鵲鎮農業站工作人員呂義英説。
去年,廣饒縣在全縣的小麥、玉米高産創建片區推廣小麥寬幅播種、玉米“一增四改”和適時晚收技術,在棉花高産創建片區推廣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同時,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一噴三防”、“一防雙減”等關鍵技術,基本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
“據統計,2013年全縣49.6萬畝小麥,平均畝産484.3公斤,比2012年增産3.9公斤,總産達到24.02萬噸。”在去年雨水偏多,氣候變換異常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廣饒縣農業局局長呂新軍很是滿意。
同時,為了解決傳統農業領域人才匱乏問題,該縣充分利用新型農民學校、“陽光工程”培訓等途徑,發揮高産示範的典型帶動和輻射示範作用,通過開設“田間課堂”、趕科技大集、會議培訓形式,推廣糧棉高産集成技術,實現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全年通過各種形式培訓農民2萬人次。
“如今,地怎麼種、怎麼管、怎麼收,都有‘組織'管,種地越來越有奔頭了。”不少村民這樣表示。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崛起
大棚蔬菜種植區、大田蔬菜種植區、核桃園、柳林園、苗木繁育基地……在廣饒縣廣饒街道弓手劉村,一個分片管理的現代化農場已建成規模,這就是高玉泉的家庭農場。
2013年4月22日,高玉泉在廣饒縣工商局正式註冊了玉泉家庭農場,成為了全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按照自己的規劃和理唸經營,打造個人的農業品牌。”從成立農場的那一刻起,高玉泉就為自己制定了目標。“綠色、有機、無公害”也就成了玉泉農場裏每一樣蔬菜瓜果的標簽。
經過近1年的運營,農場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銷售網絡,農産品銷往東營、濱州、淄博、濟南、北京、天津等地的各大超市,産品供不應求,經濟效益可觀。“別人的蔬菜低價難銷,我家的蔬菜高價難求,今年我還得繼續擴大規模。”高玉泉説,
除了家庭農場,更多的農業龍頭企業崛起為廣饒農業增添了活力,在廣饒縣瑞豐食用菌有限公司車間內,一股濃濃的蘑菇清香撲鼻而來,車間裏堆滿了棉皮、棉柴等農作物秸稈。“以前種蘑菇是個費事的活兒,一家一戶,費時費力。如今都是工廠化生産,不僅培養基和菌種由公司研發,而且蘑菇的制菌和采收全部是機械化。”該公司工作人員徐會思説。
在廣饒,像瑞豐這樣的農業龍頭企業已經達到了298家。該縣因勢利導,以土地流轉為抓手,家庭農場、集體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運而生。呂新軍説,“這些新興的農業經營主體實現了標準化生産、企業化管理,降低了農業生産的市場風險,提升了農産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土地回報率和勞動生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