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濤
“豐田農機合作社創造了一種合作社與農戶‘雙贏'的土地流轉模式。”農業部“百鄉萬戶調查”活動江西調研組在對武寧縣豐田農機合作社進行調研後認為。
3月初,正值春季農業生産關鍵時節。農業部“百鄉萬戶調查”江西調研組來到武寧縣後,立刻冒著綿綿細雨,來到泉口鎮豐田村的豐田農機合作社。
調研組成員白天行走在合作社的田間地頭,全面了解和掌握合作社發展、春耕備耕、農民增收等情況,並與合作社社員、村組幹部舉行座談,單刀直入説重點、問難點、解疑點,晚上回到住地後立即召開調研組成員討論會,共同梳理剖析一天的調研情況並及時形成總結報告。
據了解,2011年,豐田村村民郭邦華、聶道財以及其他4個村民分別出資200萬元和150萬元,發起成立豐田農機合作社。為激發周圍農民加入合作社的意願,合作社降低入社門檻,實行開放式股東結構,農民只要交納1萬元以上的現金或帶有價值1萬元以上的農機並帶地入社,便可以入社成為合作社股東。動態的股東結構使得合作社股東人數迅速增加,2012年達到106人。合作社發展的資金壓力也得到有效緩解,充足的資本金使合作社能夠更新、購買一些更多更好的農機具,代耕代收等各項服務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然而,合作社本身只有很少的土地,共約400畝,遠遠不能滿足當時合作社農機具的服務能力。加上土地未能連片成塊,不能形成規模種植,僅僅依靠為農戶代耕代收和小片種植,合作社的經濟效益始終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於是,合作社2013年決定因地制宜,鼓勵農民流轉荒地給合作社,進行規模化種植。
當地農民與合作社簽訂了5年流轉合同,將荒地無償流轉給合作社,合作社則必須在合同期內對荒地進行修整改造成農田,並開展農田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給你荒地還我良田”的形式深受農民歡迎,合作社迅速流轉土地達1078.3畝。當地農民高興地説:“反正都是拋荒地,流轉之後就能變成良田,而且不花我們一分錢,合同期滿後可以自己收回耕種,也可以有償流轉給合作社種植,多好啊。”正所謂流轉農民實現了自己一方的“贏”。
由於土地是無償流轉,合作社就可以把節省下來的費用“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進行修建農田和相關道路、溝渠等。據介紹,合作社2013年用於平整修建田地溝渠費用20多萬元,平均達200元/畝,有效提高了土地的産出能力。加之流轉土地連片成塊形成規模化種植,以及機械化作業和種子農資等集中採購優惠的優勢,合作社收穫很大效益。
郭邦華介紹説,2011年合作社總純利潤才25萬元,2013年僅流轉土地的種糧收入就達到40多萬元。而且流轉合同到期之後,農戶如果對外進行土地流轉,將優先流轉給豐田合作社,從而實現了合作社一方的“贏”。
“合作社的這種‘雙贏'模式可謂一舉多得。”調研組認為,既探索出了丘陵山區消除拋荒撂荒,使零散土地能夠集中連片,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經營效益的有效辦法,又找到了如何有效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和提高耕地質量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