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筆者在鄉下走訪時,看到一位正準備春耕的農戶,只見他神情自若地拿出電話打給幾公里外的一家鄉鎮農資經銷店,告訴對方自己需要的一些種子、化肥品種與數量,半個小時後,農資店就把他所需要的農資送到地頭。
目前,在農村經營農資産品,無非都是固定場所門店,琳瑯滿目的櫃臺前,經營者坐等上門有求的農戶。農民朋友選購農資産品,也是慣於人到固定的農資經營點,直觀地進行挑選,然後走人。所選到的農資商品,多數情況下是要拿回家裏放置一陣,待到生産時拿到田間使用。有場地的還好,能避免雨淋日曬。沒場地的甚至乾脆就放到人居住處,這樣農資氣味不僅污染了室內衣物,對人體健康更有影響。農民長期固守“有錢不買半年閒”思想,唯有農時才買的習慣很大程度上説明了家中存放條件的限制。而在農資經營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下,能從消費者的心坎裏著想,創造
“與人方便就是利”的經營思路,實際上是打通了顧客購買力的消費“軟肋”,“總想走近你”,帶著感情經營,賺的是人性化利潤,比起原來那種坐等客來的老方式,這樣的經營理念反倒高明得多。
農資經營當中,總能聽到“不好做”“越來越難”之類的怨聲,這是保守的説法,因為缺乏換位思考,自認為自己如何如何,滿盤棋只顧自己來下,所以看不到旁觀的異議,也就難於發現自己走棋中的缺陷,這種缺陷就是營銷中的敗筆,以至於自己走輸了還看不到原因,這是多數從業者的毛病。而把農資經營櫃臺搬到農戶的田間地頭,雖不是萬全制勝之策,卻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這樣做定會在過硬的産品、良好的服務基礎上,又會是“錦上之花”的添筆。相對於勤勞樸實的農民朋友,能得到如此方便的服務,讓勞動更簡單省事,也算是一件快樂的事。
(劉如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