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引發社會關注
編者按:留守兒童,多少年來,他們只能從父母偶爾打來的電話中,或寄來的匯款單中,感知父母的存在;過年時才盼來與父母短暫團聚,過後又回到深深的思念中。父母成了他們最熟悉的陌生人。春節長假已結束,不少農村孩子還沒來得及跟爸爸親熱夠,卻又要眼巴巴望著他們返城務工,想起未來長期分居兩地的生活,心裏不免一下子失落起來,急切地想知道:“爸爸,您去哪啊……”聽來讓人心碎。據統計,目前我省農村外出打工的年總人數已達到近500萬,佔農村人口總數的25%左右,75%的家庭有人外出打工,留守兒童達71萬人之多。
留守兩端
外出賺錢的父母和缺少關愛的子女
張英強不會忘記,外出打工第一次回到家抱起兒子張樂時,兒子居然“哇”的一聲哭了出來。讓父子陌生的,是從蘭州市皋蘭縣西岔鎮到廣州虎門將近2400公里的距離。在這裡,距離産生的不是美,而是隔閡!
2008年。小張樂才剛滿周歲,但張英強為了生計卻與朋友一起南下廣州,一走就是兩年。“兩年後的春節回家,兒子根本不認識我。”回憶當年,35歲的大男人滿臉的愧疚。相比起哥哥張樂,4歲的張雪更是對爸爸媽媽的感情顯得陌生很多,她出生在廣州,2010年出生不到半歲,就被媽媽送回了皋蘭老家。“爸爸媽媽的家不在這裡。”童聲幼稚,但幼稚的背後道出些許無奈!
張英強只是我省棄子離鄉外出打工千軍萬馬中的一員。數據顯示,目前我省農村每年外出打工人數已接近500萬,佔農村總人口的25%左右。“還是想回來,可是家門口的工作確實不好找。”張英強坦言,在廣州的服裝廠從事標簽縫製工作,每個月工資不到4000元,“在蘭州這邊,我只能找到一份1000多元工資的工作。”
根據國家統計局甘肅調查總隊的調查數據顯示,我省絕大多數返鄉農民工已再次外出就業。其中對通渭縣80個農戶家庭的調查就顯示,近60%的返鄉農民工再次外出就業,而隴西縣有74.1%的返鄉農民工已外出打工;通渭縣51.9%的外出農民工靠親友或仲介組織介紹外出打工;外出農民工主要從事建築業、製造業、食品加工、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涇川縣外出農民工從事工業和建築業的佔47.6%,餐飲業佔42.9%,服務業佔9.5%;外出農民工主要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和周邊地區。
賺錢、工作,是外出打工者的初衷。與此對應的,對於留守兒童而言,他們普遍面臨著“爸爸媽媽在哪兒”的問題。爸爸媽媽去打工了,除了留守兒童的問題、留守老人、留守婦女以及鄉鎮“空殼化”等社會問題日益突出。
安居樂業
建美麗鄉村讓外出務工者回家解後顧之憂
“統籌解決農村‘三留守'問題,還要和産業發展聯絡在一起。在讓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和市民化的同時,也要讓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的勞動者通過現代農業的發展,也能夠過上體面的生活,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省政協委員劉琦説。
讓更多的農民工能夠舉家遷移到就業地生活,讓吸納農民工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是一個長期過程。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説,當前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關愛服務體系,顯得更加迫切。省政協委員杜擂升則建議,大力發展我省各市、縣經濟。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二、三産業發展,制定優惠政策,就地就近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這樣一來,農民務工就不用長途跋涉,遠離家鄉,自然有時間照看自己的子女,切實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今年2月13日,淘寶網推出的2013人口遷移數據。根據數據顯示,我省由2012年的人口凈流出轉變成2013年的人口凈流入,這標誌著,原本在外務工的甘肅人,開始逐漸回家工作了,而近鄰青海人則更願意到甘肅來工作。
回家工作,這是張英強和孫靜的期待,也是所有外出務工者的期待。(丁煒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