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在無錫市錫山區羊尖鎮南村蔬菜基地,42歲的種菜大戶張相民一邊忙農活,一邊對記者説,“前一段時間,我種的國外新品蘿蔔,由於産量高,銷售出現了問題,40多萬斤蘿蔔差一點爛在田裏。幸虧村幹部幫忙通過‘錫山發佈'‘無錫發佈'等官方微博及時發佈信息,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在許多愛心人士幫助下,不到一個月,我家地裏的蘿蔔銷售一空,不然,這個年我們全家都過不踏實。”
在與張相民交談中,記者得知,張相民並不是羊尖鎮南村人。他是一年前從老家宿遷來到南村的,總共承包了村裏200多畝蔬菜地,先後投資搭建了50多個蔬菜大棚。張相民聽説,無錫當地有“立冬蘿蔔賽參湯”的食療習慣。於是,去年還沒入秋,他就是四處打聽,什麼樣的蘿蔔品種水分多、無開裂、口感好、市場好賣?
最後,張相民選定了從韓國引進的新品——白玉春蘿蔔。“這個品種,生長週期短、産量高,最大的可以長到10斤左右,既能作為蔬菜炒食,又能腌漬或餡食,總想銷售應該沒啥問題的。因此,儘管白玉春種子價格要比一般過去種植的傳統老品種高出幾倍。我還是咬咬牙,買回了‘天價'種子,一下子就種植了40畝。”張相民説。
然而,進入11月底,眼看天氣越來越冷,一隻只大蘿蔔卻還是“困”在田裏,鮮有人問津。“要是入冬前,這些蘿蔔賣不出去,凍壞在田裏,所有投資都將‘血本無歸',還將影響到下一季蔬菜大棚的搭建。”張相民焦急萬分對前來去走訪的村幹部説。
柳愷是羊尖鎮南村的一位大學生村官。當天,他和其他幾位大學生村官一商量,決定通過微博把南村菜農出現“賣蘿蔔難”的信息發佈出去,呼籲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共同幫幫菜農。在第一時間,錫山區政府官方微博“錫山發佈”第一時間轉發了這條微博。緊接著,無錫市政府官方微博“無錫發佈”加以轉載,無錫地區的媒體也紛紛跟進報道。
很快,無錫市朝陽集團、“家樂福”大超市、附近城市的副食品加工企業等派員來到羊尖鎮南村,與張相民直接進行産銷對接;區委宣傳部、羊尖鎮、南村村委會聯合媒體開展“‘拔蘿蔔'送愛心”活動,吸引了無錫市民帶著親朋好友前去體會“拔蘿蔔”的鄉村樂趣。不到一個月,張相民承包田裏的蘿蔔全銷出去,僅蘿蔔銷售收入超10萬元。
“通過這件事,讓我們菜農看到,種菜不光要講科學,重視應用新技術、引進新品種,同樣要重市場,種植什麼品種、種植多大面積,這些都要與市場實際需求相對應,決不能盲目種植。”張相民深有感觸地説。
臨走前,張相民告訴記者,眼下,他正在抓緊加固蔬菜大棚和翻地,等春節過後,就選擇一些高産高效早熟的以及適合四季種植的品種播下去。但今年起,將會採取小規模、多品種,一個品種不再隨便大面積種植,有效提升抗風險能力。
■記者手記
根治“菜賤傷農”還需政府多打援手
近年來,可以説,類似無錫市錫山區羊尖鎮南村“賣蘿蔔難”、山東臨沂市郯城縣馬頭鎮“大白菜賣菜難”、上海江橋蔬菜批發市場大量卷心菜價低難賣陷入窘境等現象,屢見不鮮。
那麼,在一次次通過政府政務微博呼籲,媒體參與發動,而引發出一場場“蘿蔔保衛戰”“全城花菜大團購”等波及全市,乃至全國的“愛心”行動的背後,到底暴露出哪些農業生産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問題呢?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現在,許多的種養殖業戶,缺乏應有的保障。用他們的話來説,“我們種什麼,養什麼,都是憑經驗、看市場;投入了,産量高、銷路好,就賺錢。”“現在,市場缺時,一些城裏經銷商蜂擁而來;市場飽和時,無人問津。最終,‘傷'的是我們這些種菜養魚人。”
更有有識之士指出,政府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出手馳援只能是權宜之計,而不是長遠之策。要打破“菜賤傷農”的怪圈,幫助農民走出“賣菜難”、“賣魚難”的困境,除了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和各界的愛心,政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從種養殖到進入市場,如何來建立一套健全、可行的制度作保障,真正解決農民“賣菜難”“菜賤傷農”等現實問題。
記者在無錫市農業部門採訪,有關領導這樣認為,在加快引導農業産業轉型,以及加速推進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建設的同時,準確及時發佈農副産品市場價格與需求量,加快建立農副産品交易平臺、擴大農業品種保險領域、建立農業生産與市場預警制度等,是有效解決種養殖産業“畸形”發展,避免豐産不豐收“傷農”問題的有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