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沈建華 通訊員 鄧正彬 陳剛
現代農業的生態追求與高效增收似乎是一對矛盾,但江蘇省阜寧縣近年來很好地破解了這對矛盾。養殖生態豬,連創江蘇生豬養殖第一縣;種植有機稻,讓“阜寧大米”成為全國第二例以縣域命名的集體註冊商標;種植綠色西瓜,讓農民成倍增收……在打造出獨具阜寧特色的現代農業“生態三寶”的同時,探索出一條傳統農業轉型發展新路。
生態養豬養出85萬頭零排放
傳統的養豬方式不僅帶來嚴重的面源污染,而且市場風險大,産銷波動頻繁,更難以滿足人們“吃放心肉”的要求。這個難題在養豬大縣阜寧,得到了很好的破解。
阜寧是江蘇省養豬第一大縣,2009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生豬標準化養殖示範縣”。近年來該縣致力探索生態、低碳、零排放、無污染的生豬養殖模式,大力推廣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生態養豬蓬勃發展,全面開花。
在板湖鎮農民張光耀的萬頭豬場養殖小區,一欄欄發酵床豬舍,不見糞便,沒有異味,乾淨清爽。縣林牧漁業局副局長劉滿昌介紹説,到目前為止,阜寧已建成萬頭生態豬場62個,千頭生態豬場278個,年飼養生態豬85萬頭。
陳集鎮海口村學成生態豬場場主王安翠説,過去用老辦法養豬,整天忙得不可開交,每頭豬只能賺200元左右。現在養生態豬,不僅省事,每頭豬還可賺到400元。眾信生態豬養殖公司董事長于步亮説,生態豬肉的價格高於普通豬肉30%左右,每頭豬可以增收500元左右。
“生態豬養殖模式不只提高了生豬的養殖效益,更重要的是生態豬實現糞便污染零排放,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劉滿昌介紹説,按傳統方法養一頭豬要産生糞便及污水1噸多,據此計算阜寧年出欄生態豬85萬頭,少排污80多萬噸。
和全國各地一樣,養豬大縣阜寧也曾遇上産銷和價格大幅度波動的“豬週期”。2011年春節前,阜寧成立生態豬養殖合作社,探索自養、自繁(育)、自宰、自銷的“四自”模式,打出統一註冊的“阜寧生態豬”品牌,減少中間環節,直接闖市場,在蘇州、南京、上海等“長三角”地區的大中城市開設阜寧生態豬直銷窗口近100個,日銷豬肉已突破20噸。全縣農民養豬純收入達10億元。
不僅如此,阜寧現已形成發酵床益生菌菌種擴繁基地、生態豬養殖基地、生態豬加工基地、生態豬肉專營窗口等一體化經營體系,生豬養殖總量、生態豬養殖量、生豬産業體系建設全省第一,連續16年衛冕江蘇省“生豬第一縣”,被評為“全國生豬標準化養殖示範縣”。阜寧也成為全國生態養豬規模最大的縣。
有機稻米長出地域商標新品牌
新年前夕,阜寧縣的中糧米業(鹽城)有限公司,接到韓國大宇集團2萬噸糙米近9000萬元的訂單,正式開始用阜寧生態稻穀加工生産出口糙米。
阜寧是農業大縣,也是全國重要的優質商品糧基地縣,水稻是該縣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一般年份水稻總産量9億斤左右,列江蘇省前10位。該縣先後榮獲“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稱號。
阜寧縣生態環境質量良好,地表水質達國家Ⅲ類標準。近年來,該縣優選粳稻品種,大力推廣先進種植模式,現有“綠肥+稻”20萬畝,“養魚蟹+稻”25萬畝,連片無公害種植面積佔70%。同時,目前已建成6個5000畝優質無公害水稻生産基地。“阜寧大米”牌特精米2006年獲得國家級綠色食品標誌。
在此基礎上,阜寧縣通過“合作社+公司”的形式,推廣種植10萬畝有機稻米。2008年6月,“阜寧大米”成為全國第二例以縣域命名的集體註冊商標。如今,阜寧有機大米的銷售網點遍佈國內11個省市,固定經銷商近5000人,年銷售額5億元以上,農民種植有機水稻,效益是普通水稻的兩倍多。
在阜寧有機大米主産地——東溝鎮萬畝優質原糧基地,記者見到,這裡的稻米生産、加工、包裝、管理等,都嚴格執行國家有機食品的生産規程,採用國際先進的微生物土壤凈化劑修復土壤,水稻葉面噴施植物保護劑,人工拔除田間雜草,太陽能電控殺蟲燈殺滅害蟲,有效地控制了病、蟲、草害的發生和危害。
2011年初,中糧米業(鹽城)有限公司30萬噸稻穀綜合加工項目開工建設,2012年4月29日竣工投産,讓阜寧大米在長三角4000多家大型賣場、超市銷售。投産至今,已生産出4萬噸大米,銷售額3.6億元。“阜寧大米”系列進入中糧營銷體系,鋪向了全國9萬個銷售網點。今年,中糧計劃在阜寧實施定單生産10萬畝,進一步擴大“阜寧大米”品牌優勢。
綠色西瓜種出農業經營新機制
“麥一種,手一拱。”這樣的光景對阜寧農民而言早成為歷史的記憶了。冬閒閒不住。2013年12月11日,阜寧縣農業幹部學校會議室裏濟濟一堂,來自全縣種植大戶、蔬菜育苗單位、農戶代表、農技人員200多人,在此參加全縣蔬菜生産專業大戶培訓班。
近年來,阜寧縣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效設施種植,全縣高效農業面積已達66.2萬畝,其中設施農業20.4萬畝,新增高效設施農業增幅連續4年全省領先。其中,西瓜産業已成為縣農業特色産業之一,現有西瓜栽培規模基地21個,全部使用有機肥料,綠色西瓜年供貨量10萬噸,暢銷長三角大中城市。
此次培訓班上,縣農業局專家為廣大種植戶詳細講解西瓜嫁接技術:從搭棚、營養土準備、水肥管理等基礎工作,講到接穗苗培養、嫁接準備、嫁接方法和接後管理等,並對相關技術要領進行現場圖片演示,受到與會專業戶的好評。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阜寧過去土地産出效益和農産品競爭優勢並不高。縣領導認為,在農村富民,最直接的還是發展現代農業。縣財政為此平均每年發放高效農業獎補資金6000多萬元,其中設施農業4000多萬元,廣泛引進外地客商包基地、傳技術、做示範,紮實推進“一戶一棚奔小康”,高效農業本土化率已達80%。
阜寧農民因此種西瓜種出了新模式新機制。陳集鎮鐘左大棚西瓜種植基地,佔地1100畝,産品銷往上海、蘇州、南京、山東等地。基地採用大棚西瓜—胡蘿蔔(辣椒、大白菜等)種植模式,每畝效益5000元以上,是傳統作物的3~5倍。
該基地由26戶種植大戶進行聯合承包建設,其中本村種植大戶13戶,外地種植大戶13戶。共投入資金1000萬元。基地由鎮村通過流轉土地1100畝,轉租給26戶農民,帶動鐘左村及周邊村組300多農戶發展大棚西瓜,畝均收入超萬元。
農業經營機制創新,推動包括種植綠色西瓜在內的高效農業快速發展,讓更多農民從發展現代農業中直接受益。2012年,阜寧縣已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234家,入社農戶20.7萬戶,佔總農戶的94%以上,平均每個合作社成員數居全省前列。全縣農業實現農民增收23億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650元,增長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