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省市級大醫院裏的病號往往人滿為患,這其中就有不少農民。相比之下,除了縣裏比較大點的醫院,縣鄉級醫院裏的病號平時就少得可憐。這種現象表明,佔我省絕大部分人口數量的農民缺醫生、缺好醫生。
最近,省裏為有效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出臺了一系列為農民培養醫生的好政策,可望在不久的將來,農民看病不再跑那麼遠、那麼難。
□本報記者成睿智
相關政策主要有哪些?
除了最近省政府辦公廳發佈的《關於實施基層衛生人才工程的意見》(豫政辦〔2014〕161號)外,還有省人才和知識分子工作領導小組《關於轉發〈河南省衛生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豫人才〔2011〕6號)和省政府《關於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試行)》(豫政〔2014〕67號)。
目標
六年內,每千名農民有1.7名醫師
讓好醫生在縣鄉兩級醫院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好醫生、能夠實實在在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這是個大課題,也是個難題。
為了解好這道題,政策提出,要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以加強基層衛生人才能力建設為核心,大力實施基層衛生人才工程,建立一套選才、育才、留才的人才工作機制,採取引進培養、在職培訓和幫扶支援3種基本途徑,實施醫學院校畢業生特招、基層骨幹醫師培訓、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幫扶等9項計劃,為縣鄉兩級醫療機構培養一批優秀醫療衛生人才。
政策明確,到2020年,要做到:我省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職稱層次明顯提高,縣級醫院中高級職稱人員比例達到40%,鄉鎮衛生院中高級職稱人員比例達到20%;醫務人員的學歷層次顯著提升,縣級醫院本科以上學歷人員比例達到35%以上,鄉鎮衛生院專科以上學歷人員比例達到50%以上;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專業技術人員比例達到85%以上,每千農業人口執業(助理)醫師達到1.7人,每萬名居民有2~3名全科醫生;基本醫療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左右。
原則
為農民看病服務
大致説,政策明確的工作原則有三個:
(一)統一規劃,分類實施。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統籌各類人才培養計劃,按綜合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所)、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四種類別,有序推進工程實施。
(二)長短結合,多策並舉。堅持院校教育和繼續教育相結合、內部培養和外部幫扶相結合、適宜技術培訓和規範化培訓相結合,統籌國家和省級項目資源,多策並舉,快速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
(三)創新方法,完善機制。創新基層衛生人才編制、人事、經費管理和工作考核辦法,採取提高待遇、編制和職稱傾斜、授予榮譽稱號等激勵措施,吸引優秀人才到基層工作,逐步建立完善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投入機制和人才考核機制、流動機制、激勵保障機制。
九項計劃
從明年起到2020年,通過實施農村基層衛生人才工程,建設一支規模適當、相對穩定、水平適宜、服務優良的適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人才隊伍。
具體內容有三大項:
(一)加強基層衛生人才引進培養1.實施醫學院校畢業生特招計劃
通過6年時間,特招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等專業應(往)屆大專以上畢業生15300人到縣鄉兩級醫療機構工作。其中,縣級醫療機構研究生300人,縣鄉兩級醫療機構本科生5000人,鄉鎮衛生院專科生1萬人。這些特招的人才要在基層工作不少於6年。
鄉鎮衛生院根據公共衛生人才需求,可適當招錄預防醫學專業畢業生。
2.實施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
通過6年時間,從具有執業醫師資格並經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含轉崗培訓)合格,或有二級以上醫院多年臨床工作經驗的人員中,招聘2400名特崗全科醫生(含中醫)。
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設置在縣級公立醫療機構,然後派駐到鄉鎮衛生院工作,聘期4年。
3.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計劃持續推進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工作,到2020年,完成培養本科生2980人(含中醫300人)任務。
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在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時間為6年。
(二)加強基層衛生人才在職培訓4.實施基層骨幹醫師培訓計劃
通過6年時間,為縣級公立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培訓業務骨幹9600名、2.5萬名、1.5萬名。其中,縣級骨幹醫師中包括縣(市)人民醫院6000名、中醫院2400名(含中醫專科&&人300名)、婦幼保健院(所)1200名,基本完成縣鄉兩級骨幹醫師輪訓。
培訓方式是到上級醫院進修,培訓週期為半年或一年。
5.實施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計劃
通過6年時間,為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培訓全科醫生6000人。
培訓週期為一年,理論培訓由省衛生計生委統一組織,實踐技能培訓由各地負責安排在當地三級醫院進行。
6.實施基層衛生人才在職學歷提升計劃
通過6年時間,為縣級醫療機構資助研究生學歷教育600人(含中醫100人),為鄉鎮衛生院資助本科學歷教育5500人(含中醫500人)。
7.實施住院(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計劃
通過6年時間,為基層醫療機構培訓住院(全科)醫師4300名(含中醫600名)。
培訓採用“5+3”模式,即完成5年醫學類本科教育的畢業生繼續接受3年住院(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培訓地點設在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或全科醫生培養基地。
(三)加強基層衛生人才幫扶支援
8.實施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幫扶計劃
城市三級醫院向縣級醫院、城市二級醫院向鄉鎮衛生院派駐幫扶醫師,每批每家受援醫院3~5名,連續服務時間不少於半年。城市二級以上醫院新進的醫學類畢業生,經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後3年內必須到縣級醫院或鄉鎮衛生院連續幫扶半年以上。
改革對口幫扶管理辦法,幫扶資金由受援醫院管理,下派醫師由受援醫院考核,幫扶效果以受援醫院評價為主。充分發揮縣域醫療聯合作用,提高對口幫扶質量和效果。
9.實施“紅會送醫”計劃
充分發揮紅十字會的作用,鼓勵和支持包括離退休醫護人員在內的各類志願者到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要在基層醫療機構建立相對固定的志願服務基地,每年組織不少於3000人次的志願者,深入基層開展義診、諮詢、培訓等志願服務活動;探索建立志願者與簽約服務醫生聯絡幫扶制度,提高醫生服務能力。
政策支持
(一)創新編制人事管理
各縣(市)要積極探索在機構編制總量內動態調整縣級公立醫院事業編制的機制和辦法,充分挖掘現有人員編制潛力,實現編制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縣級公立醫院空余編制要優先用於急需的緊缺醫療衛生人才和長期到鄉鎮衛生院幫扶的醫療衛生人才。
設立專項人才編制,對急需引進的緊缺醫療衛生人才,開闢“綠色”通道,採取考核招聘的形式,辦理相關手續,納入崗位管理範圍。
聘用到鄉鎮衛生院工作的特招醫學大專學歷畢業生服務期滿並取得醫學類本科學歷的,要確保將其納入鄉鎮衛生院編制管理範圍。
(二)完善職稱政策
按照實際在崗專業技術人員人數核定職稱晉陞總額,調整基層醫療機構中、高級專業技術結構比例控制標準,縣級公立醫院正高、副高、中級、初級專業技術結構比例為5%、20%、40%和35%,鄉鎮衛生院高級、中級、初級專業技術結構比例為10%、30%和60%。
研究制定長期在鄉鎮衛生院工作、業績突出的專業技術人員申報評審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引導其紮根基層,服務群眾。
特崗全科醫生、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和特招到鄉鎮衛生院的醫學本科畢業生職稱晉陞時,在鄉鎮衛生院的工作時間可累計計算,享受一次提前一年晉陞職稱的優惠政策;晉陞高級職稱時,外語和論文不作硬性規定。
嚴格執行二級以上醫院(含縣級醫院)醫師在晉陞高級或中級職稱前必須到對口幫扶醫療機構累計服務滿一年的規定。
(三)落實經費投入
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用人單位和社會資助為輔的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投入機制。
縣(市)政府對納入綜合改革範圍的綜合醫院、中醫院重點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按照區域衛生規劃確定的床位數落實投入。
鼓勵社會資本以獎學金、基金等形式支持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四)保障人員待遇
正式工作人員經批准,在進修學習期間,工資及有關福利待遇仍可按有關規定執行,並可由派出單位給予相應的生活補助。
特崗全科醫生由縣級公立醫院下派到鄉鎮衛生院工作的,享受縣級公立醫院同類人員的工資待遇和相應補助。
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和特招醫學院校畢業生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社會保險待遇可參照所在醫療機構同類人員執行,由所在醫療機構負責落實。
對引進和定向到縣級醫療機構工作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引進和定向到鄉鎮衛生院工作的全日制本科生、專科生,按政策提供國家規定的學費、住宿費、教材費。
(五)調整醫學教育招生政策
省衛生計生委、教育廳要建立衛生人才培養聯席會議制度,以行業需求為導向,調整招生結構,擴大本科層次臨床醫學和面向基層緊缺專業的招生規模,繼續實施訂單定向醫學生、卓越醫生教育培養等專項計劃,鼓勵支持高等院校積極承擔各類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任務。
(六)建立表彰制度
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表彰制度,對在基層衛生人才工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骨幹醫師和優秀院長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獎勵表彰。
對獲得榮譽稱號的人員,要在全省大力宣傳,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