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秋收已過,寒意漸濃。
農家小院裏,一堆堆金燦燦的玉米、稻穀,成了這個季節最美的風景。喜訊不斷從各地傳來,今年豐收已成定局!
滿目金黃帶給人們濃濃的喜悅,也帶來深深的思考:大旱之年,吉林糧食為何能再奪豐收?連年增産,吉林糧食靠什麼保持活力?土地有限,吉林糧食向哪挖掘潛力?
記者走進吉林省的部分産糧重鎮,探尋“天下糧倉”豐收的奧秘,解析吉林糧食豐收的密碼。
旱年豐收真不易——抗旱減災的吉林經驗
最怕是伏旱!
這個老百姓嘴裏的“掐脖旱”,最是令人頭疼。回望今年夏季那場嚴重乾旱,人們依然心有餘悸。
省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乾旱)Ⅲ級應急響應,這是2009年以來的第一次。這是一場硬仗!靠天等雨不行!省政府下發抗旱緊急通知,全省上下全面動員。開溝引渠,打井提水,能澆一壟是一壟,能保一畝是一畝。
“關鍵是雨來得及時!”梨樹縣梨樹鎮八里農民合作社的盧偉這樣總結豐收原因。他們合作社今年種了300多公頃地,一公頃能增産三四千斤。
讓盧偉受益的雨是吉林省為抗旱下大力氣專門實施的人工增雨,幾次大規模的成功降雨成為抗旱減災成功的關鍵。
梨樹縣農業局副局長王貴滿感慨,幾次人工增雨尤為關鍵,今年能豐收真不容易。他預計今年全縣糧食增産在10%左右。
遼源市農委主任張恒軍告訴記者,旱田減一點兒,水田增加一點兒,總體上增産沒問題。記者見到孫守峰時,他正準備帶著合作社的農民去翻地。“還有30坰(公頃)地,翻完了下豬糞,來年準備多種穀子。”
孫守峰是前郭縣王府站鎮王府站村守峰農民合作社理事長,回想起今年夏天發生的嚴重旱情,這位高高大大的莊稼漢子不禁緊蹙眉頭。
今年七八月間,前郭縣平均降水量為16.64毫米,只有歷史同期的20%,全縣旱田一半以上受災。
然而,大旱之年的收成卻讓孫守峰喜出望外:“今年這麼旱,有些農民的地減産了,我們採用的間種抗旱技術一下就看出效果了。合作社有30多坰地間種玉米和穀子,今年一坰地能打兩萬26000斤玉米,還有3000斤穀子。”在當地,玉米一公頃産2萬斤算是常規産量。
孫守峰的間種抗旱技術是向縣農技學校老師學來的。“4壟玉米間種兩壟穀子,或者兩壟玉米兩壟穀子。因為穀子生長不需要太多水分,半坰玉米相當於常規種植的七八畝地産量,一坰地相當於偏得3畝地穀子,增收近萬元。”
站在豐收的節點上眺望,在長春,在松原,在四平,在曾經旱情嚴重的地方,一穗穗飽滿的稻穀、玉米棒,就是一份沉甸甸的喜悅。
人工增雨、澆水灌溉、科技減災、水利工程,抗旱減災的勝利得之不易。
重大水利工程成為西部豐收的重要推動力量。
白城市農委副調研員于洪翔深有感觸:白城實施的“河湖連通”應急試點工程保證了灌溉水源充足,收成較往年好很多。
在前郭灌區國營紅旗農場,副場長崔滿成告訴記者,紅旗農場受益於吉林省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設,這兩年從來沒缺過水,現在全部灌溉都是由哈達山水利樞紐工程提供的自流水。今年農場1500公頃水稻大豐收,比去年增産一成糧。
紅旗農場二分場職工陳耀發兩口子今年種了5公頃水稻,正等著價格滿意時再出售,黃澄澄的稻穀堆滿了院子。
“至少得有10萬斤吧。”老陳咧嘴笑了。
黑土生金有底氣——科技增糧的吉林路徑
“今年一坰地打了三萬六千斤,實現了畝産‘噸糧田’的目標。過些天,縣裏還要給我發1萬元獎勵呢。”
11月4日,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農民郭春雨説起今年的收成時喜笑顏開。
“我一車能裝四千斤玉米,兩坰地今年秋收時一共拉了18車,去年一樣的地拉了11車。”按照目前行情,他今年保守純收入達到6萬元沒問題。
種出“噸糧田”的秘訣,郭春雨認為源於農業專家的指導。“今年在統一防蟲時,專家建議同時噴施葉面肥,結果産量確實上來了。”
郭春雨樂了,高強教授也樂了。高強是吉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院長,同時也是郭春雨所在合作社的專家顧問組組長。今年,梨樹縣有3戶農戶創下畝産噸糧田的紀錄,讓他更加看到科技興農的力量和前景。
有統計表明,吉林省科技進步對糧食生産的貢獻率已經達到56%,一些重大農業技術的推廣給廣大農民不斷帶來驚喜。
在榆樹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劉衛東正帶領科技人員取樣測土。他告訴記者,現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已經覆蓋全市,農民只要在自家田間地頭用手機打個電話,就能短信收到施肥配方,這一項技術就能使每畝節本增收上百元。
水稻專家何亞榮告訴記者,今年榆樹80%以上水稻都實行統防統治病蟲害,忙的時候3架飛機同時開展航化作業噴灑農藥,現在看來效果很好,功夫沒白下。
榆樹市大嶺鎮大龍村,現代化的浸種催芽智慧車間讓人眼前一亮。村支書于愛民&&栽種的150多公頃水稻今年全部都用上高光效技術,
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于愛民算賬:流轉1公頃地1萬元,1公頃地能純收入1.5萬元,在合作社打工的農民一年還能收入1萬多元工錢。
吉林省近年來耐密高産玉米、超級稻等新品種選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良種對吉林省糧食增産的貢獻率達到43%。在平安種業研發中心,董事長張平大力推薦他們的分子育種技術。他們研發的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玉米種子明星”——“平安169”,在省內很多地方試種大獲成功,今年一個品種的銷售額過億元。
土地流轉的加快讓一些大田塊連成了片,不僅各種農業科技有了用武之地,各种先進的農機也可以施展開拳腳。農民追逐農機的熱情不斷看漲,今年全省農機補貼已經發放了13億元。
今年秋收,30歲的榆樹市弓棚鎮喜迎春農機合作社理事長蔣恩凱“大出風頭”,不僅要忙著指揮調度農機手收割,還要不停接待紛至沓來的參觀者。
讓蔣恩凱“出風頭”的是他新買回來的“農機明星”——“芬蘭玉米籽粒收”,這臺黃色的大傢伙足足花了115萬。“這是榆樹市第一台進口‘籽粒收’,可以在地裏直接給玉米脫粒。”蔣恩凱説。
原本秸稈直立的玉米地,280馬力的大傢伙“走”過之後,割稈、摘棒、扒皮、脫粒,一次完成,讓記者真切感受到了農業現代化收割的“一氣呵成”。
蔣恩凱信心滿滿。這一台“籽粒收”一天能收12公頃地,頂200人收割,頂300人脫粒。去年合作社僅儲存過程的糧損就有200噸,今年玉米在地裏脫粒後直接拉去烘乾出售,能降低損耗10%以上。合作社託管土地700多公頃,有了農機助力,今年增收至少20%。
改革深處挖潛力——內涵生長的吉林探索
在敦化市秋梨溝鎮玉泉村,一片剛剛收完的土地上,村民初銳告訴記者,今年春天他家的土地確權之後,他便將家裏的7畝土地放心大膽地流轉給了村裏的合作社。合作社統一種植、統一管理,比去年他自己種足足多出1000公斤。“這就相當於我在賣糧這塊多得大約兩千元。”
在今年土地確權之前,由於擔心土地界線不明晰、面積不確定,土地流轉始終是當地農民的一塊心病。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是今年吉林省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點任務,土地的權屬、權益確定給農民吃上了“定心丸”,加快了土地有序流轉速度,也推進了農村金融創新和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
這些天,喜獲豐收的梨樹縣蔡家鎮匯豐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振聲忙著和農民簽訂來年的土地流轉協議。去年4月,他通過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方式,把流轉土地的經營權抵押給縣裏的融資平臺,再由融資平臺向銀行擔保,貸款180萬元解決了土地租金和春播生産的資金難題,今年春天合作社為擴大規模又申請貸款230萬元。
匯豐合作社現在管理160公頃土地,並且與肯德基、麥當勞、四平帝達等廠家簽訂了長期購銷合同。對於合作社的未來,馬振聲充滿期待。
在農村採訪時,“融資難”的話題經常被農民提起,“融資難”已成為制約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瓶頸。
作為吉林省一項重大的農村金融創新,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正顯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梨樹縣物權融資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顧問馬日馳介紹,他們這個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平臺從2012年啟動,至今累計已有10450戶農民拿到4.2億元貸款,利率比民間借貸至少低3厘。
近年來吉林省糧食産量連創歷史新高,去年吉林省糧食總産量突破700億斤大關。吉林糧食還有增産空間嗎?
繼續靠外延式增産難度很大,只能尋求內涵式生長,向土地要質量,向創新要動力。
水,是制約吉林糧食生産的重要瓶頸。近幾年吉林省水利大動作頻頻,正在規劃的西部“河湖連通”工程一經實施,西部糧食生産能力將大幅增加,成為吉林新的米糧倉。
土地整理工程是吉林省改善土地質量、增加耕地的重要舉措,迄今一期工程已新增耕地142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215萬畝。
在東遼縣金州鄉,一片坡耕地上推土機陣陣轟鳴,層層梯田不斷延展開來,這是當地探索的“梯田式”改造中低産坡耕地的做法。吉林省耕地半數以上是中低産田,一些耕地水土流失嚴重,這些“弱點”都將是吉林糧食的挖潛之處。
在前郭縣王府站鎮阿拉嘎村,廣臣合作社53戶社員的150公頃地裏的糧食已經全部送進了“糧食銀行”,脫粒、烘乾、運輸費用全部歸糧庫,農民不用擔心賣糧吃虧,想什麼時候結算就什麼時候按市場價格結算。
種糧得實惠,豐産又增收。
全省兩萬多家庭農場、四萬多農民合作社,不斷增長的新型經營主體數量見證著廣大農民種地的巨大熱情。
從科技創新、政策創新,到觀念創新,吉林農業正展現出無比的活力和信心。
榆樹市農業局局長張學興奮地告訴記者,“天下第一糧倉”榆樹今年糧食産量再創歷史新高。“過幾天農閒時候,我們的合作社培訓學校又要開班了,組織農民出去多看看、多學學,新農業需要新型農民來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