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近日,在甘肅省會蘭州市皋蘭黑石川鄉新地村,村民們津津樂道地説著一件新鮮事:兩年前回鄉創辦養殖場的魏同旺四兄弟,迎來了他們的最大一單生意,幾十隻羔羊換回了近6萬元的收入,這讓剛開始不看好這個項目的村民們眼中一下子多了幾分羨慕。
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
皋蘭縣黑石川鄉新地村是個老移民村,地少人多,當地農民主要以勞務輸出為主。村民魏同旺、魏同繁、魏同榮、魏同斌四兄弟多年來一直在城裏打工。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幾個人都在建築工地或餐館幹活,雖然辛苦,但打工收入也僅夠維持家裏的開銷。2012年,當“聯村聯戶為民富民”活動剛開始的時候,聽説縣上為鼓勵農民致富,開通了雙聯惠農無息貸款,還有很多政策性的優惠條件時,在外面闖蕩多年的四兄弟一下子看到了希望,決定回家“創業”。在爭取到雙聯惠農貸款的同時,兄弟四人又東挪西湊借了些錢,在家鄉建起了第一個標準化養羊合作社。
10月22日,記者來到皋蘭縣黑石川鄉新地村採訪的時候,四兄弟中的老二魏同旺正在和幾個兄弟商量冬儲飼料的事情。黝黑的皮膚,憨厚的笑容,雖然拘謹但説話間已多了幾分自信。“壓力確實大,兩年多投進去了上百萬元,除了幾十萬貸款,大多數都是從親戚朋友跟前借來的錢,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每一步路都走好。”魏同旺説,“好在政策好,惠農貸款沒有利息,兩年多羊場已經開始走向正規。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按照這個勢頭髮展下去,最多再有兩年就能收回投資了。”
農民的根還是在農村
今年40多歲的魏同榮是四兄弟中的老小,高中文化程度,在哥幾個中算是“高學歷”,也是兄弟幾個在外面跑的時間最長的一個。他告訴記者,因為家裏的地少,農田收入多年來僅夠維持一家溫飽,這些年他一直在外面打工。沒有手藝,只能到處下苦力掙錢,為了找活,這些年他跑過很多地方,雖然幹得很辛苦,但這些年辛辛苦苦下來,也沒攢下多少錢。“像我這樣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離開土地根本沒有任何的發展空間。”魏同榮説,“農民的根還是在農村,離開了農村就沒有發展。”
2012年4月初,全省開展了“聯村聯戶為民富民”活動,皋蘭縣也隨即出臺了向有致富意願的農民提供雙聯惠農無息貸款的相關政策,鼓勵農民創業,聯扶幹部和縣鄉幹部也多次上門動員外出打工人員回家創業,並幫助回鄉農民出主意、想辦法、找項目。魏同榮萌生了回鄉的想法。恰在此時,同樣一直在外地打工的二哥魏同旺、三哥魏同繁、堂哥魏同斌思慮再三,也都想回鄉創業,借助雙聯行動的春風謀劃一條長久發展的路子。於是,四兄弟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回鄉之路。
魏同旺告訴記者,“多年來,我一直在蘭州打工,做過保安、廚子、庫管員,可掙錢都不多,眼看著自己年齡一天天大了,孩子也開始上中學了,花銷越大,我也感覺越來越吃力。我做夢也沒想到,政府會出臺雙聯惠農無息貸款這麼好的政策,所以下定決心回來了。”
給自己下苦 很踏實
立馬回鄉找適合的創業項目。黑石川鄉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海拔2000多米,高溫差、高地勢、高光照的“三高”保障等獨有的綜合條件造就了這裡羊肉肉質鮮美,聞名遐邇的北山羊肉就産自該鄉。與此同時,黑石川鄉也正在積極構建準備打造10個標準化養殖小區,借助這一資源優勢和自然條件,四兄弟經過認真調查,感覺只有養殖當地改良後的小尾寒羊,充分利用本村的農作物秸稈,降低養殖成本,在縣鄉政府的扶持幫助下,才能實現致富奔小康的夢想。
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四兄弟計劃用5年時間建設一個擁有600隻基礎母羊、年出欄1500隻羔羊規模的標準化養殖場。如今,四兄弟已經投資170多萬,兩年雙聯貸款惠農無息貸款70萬,另外又爭取到部分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羊場已經初具規模,四兄弟都成了名副其實的股東,雖然幹得都是體力活,但心境和過去在外打工已經完全不同了。
“同樣是幹活,在自己的家鄉給自己下苦,很踏實。”老三魏同繁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