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經視訊

從城市回到國家級貧困縣 他用花瓣帶村民脫貧致富

三農 來源:央視網 2020年05月13日 15:4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他曾是地産集團副總,年薪200萬。事業上升期,他辭職自立門戶,在本地的地産圈小有名氣。

  31歲,他事業有成仍情係家鄉。從城市回到國家級貧困縣,棄商從農逐夢玫瑰園,從零開始帶動村民致富。

  8年的堅持和努力,他的公司年産值超過1000萬元,並帶動當地200多戶農戶增收,幫助聯盟新農人銷售高原特色農産品6000多萬元。

  棄“商”從農 執意返鄉創業

  1981年,孫立剛出生於雲南省楚雄州武定縣。祖父家曾在100年前創立堂口,走馬販茶,並在當地建立了商號。

  由於家族基因,孫立剛從小就對經商很感興趣。1996年,他考入雲南大學讀工商管理。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公務員。工作2年後,他做出人生第一個重大決定——棄政從商。“和我的性格有關係,我不算一個太安分的人。”

  辭職後,他進入昆明一家房地産公司做報建員。因為勤奮好學,處事靈活,他的商業天分開始展露,工作一年後就升任為董事長助理。

  很快,他也迎來新的機遇。董事長臨危受命,交給他一個大項目。“公司有1700套房要交房,但還有很多室外工程沒做。”時間緊任務重,從孫立剛接手到交房只剩45天,這對項目零經驗的他來講挑戰很大,甚至不知道要從何入手。但董事長相信他,堅持讓他試試。

  初生牛犢不怕虎。在董事長的鼓勵下,他硬著頭皮接下了項目。

  他把員工組織起來,確認每件事的進度和優先級,制定好週密計劃後,頂著壓力開始沒日沒夜地工作。最終,項目完成得很成功。

  3年後,他升任公司副總,年薪200萬元。

  原本在公司幹得風生水起,孫立剛又做出一個決定——辭職創業。他自立門戶,創辦了一家房地産開發公司。從小縣城的小項目做起,幾年後,房地産生意也紅火起來。他在雲南省各地州有不少開發項目,逐漸成為地産圈的名人。

  事業雖然成功,但孫立剛總覺得還缺了點什麼。逢年過節回家,他總會繞著家鄉土地走上幾圈,看著父輩們在田間終日勞作,卻依然無法撕掉貧困的標簽,心裏不是滋味。

  2012年,31歲的孫立剛有了一個念頭:回鄉創業!

  創業四處碰壁 在逆境中尋找方向

  回鄉創業的想法一齣,親朋好友無不反對。“在城裏面好端端的,幹嘛要來搞農業?”

  孫立剛的家鄉武定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發展滯後。他想把錢投資在家鄉,改變故鄉落後面貌,並帶動周邊農戶脫貧致富。

  回鄉創業定下來後,孫立剛開始摸索家鄉創業項目。他先是包了一片山用來養雞,但因為經驗少,消毒措施沒做到位,一場雞瘟,全軍覆沒。之後的半年多時間裏,孫立剛還養過羊和魚,但均以失敗告終。

  如果找不到合適項目,他的夢想將化為泡影,當初的家鄉情懷也可能變成“笑話”。

  彎路走得多了,心中難免有動搖,但他還是選擇了堅持。痛定思痛後,他把目光放在了種植業上。

  雲南是鮮花産量大省,在全國80多個大中城市中,佔據70%的市場份額,有全國10枝鮮花7枝産自雲南之説。孫立剛通過考察,判斷種植鮮花更適闔家鄉經濟發展,也可以創造更多工作崗位幫助鄉親就業。

  2012年9月,在專家指導下,孫立剛用20畝地試種,走上玫瑰種植之路。他打算摸索一套高原山地玫瑰種植技術,然後向村裏農戶推廣,帶動村民一起種植。但真正實施起來,很多預想不到的困難接踵而來。

  在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能不能種出高品質的玫瑰花?能不能實現設想的農戶合作新模式?孫立剛心裏並沒有底。

  種玫瑰花的前兩年,他是在焦慮中度過的,由於對種植技術掌握不到位,對市場行情把握不準,再加上遇到乾旱天氣,孫立剛的種花事業,只有投入,沒有回報。他多年攢下的1000多萬積蓄眼看就要耗盡,而玫瑰種植項目依然沒有起色。

  最難的時候,由於資金緊張,孫立剛把昆明的房和車都賣了。為突破瓶頸,孫立剛跑遍全國各地,到很多玫瑰種植産地學習科學種植經驗、新産品研發創意,一刻也不敢停下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學習探索,他對種花漸漸輕車熟路。2014年,他種植的300多畝玫瑰花映紅山谷。然而當他心懷喜悅把玫瑰送檢時,卻得到一個意外結果——檢測重金屬超標。

  重金屬超標的玫瑰不能賣,只能粉碎了做肥料,這次他損失了100多萬元。他忍痛處理完這批玫瑰,開始查找重金屬超標的原因。

  經過排查,他發現問題出在烘焙過程上,他四處尋找更合適的烘焙方式。“沒辦法,土生土長就想土辦法。”他請教村子裏有經驗的老書記,發現農村用的烤煙房可以改造用來烤花。幾經週折,通過重新改良試驗,最終解決了不達標的問題。

  解決了玫瑰重金屬超標問題後,當年年底,孫立剛按照“公司+農戶”方式為家鄉300多戶村民提供玫瑰苗,並教授種植技術,帶領村民種植玫瑰。現在,孫立剛和農戶的種植規模已達1000畝。

  産量提高了,怎麼把玫瑰花賣出去成了他頭疼的事。他意識到,種玫瑰賣原料,初級農産品議價空間小,價格主要由收購的人決定。農産品需要有自己的品牌,沒有品牌也就沒有辨識度和附加值。

  農産品的品牌化是提高農業附加值的必經之路。孫立剛以“我種的花我敢吃”為原則,建立了“彩雲莊”品牌。這也是他從創業之初一直的堅持——良心。有“良心”的農産品,才能經得起市場的檢驗。他種的玫瑰花不僅自己要敢吃,也要敢給父母、媳婦、小孩和家人吃。“不是説我們只是做了賣,自己不吃。”

  玫瑰花寓意美好,他不想破壞玫瑰背後的美好期待。

  如何提高玫瑰花的附加值呢?他想到要走深化産業加工的路子,隨後研發出了玫瑰花茶、玫瑰牛軋糖、玫瑰紅糖等多系列産品。

  新産品研發出來後,他琢磨推廣,但過程也不容易。以前在高利潤的房地産行業,都是百萬乃至上千萬的生意。現在做農産品,利薄且回報週期長,他為賣掉幾十塊錢的玫瑰花茶,需要耐著性子跟經銷商磨一下午嘴皮子。他也為了銷路全國各地到處跑,吃閉門羹是經常的事兒。

  聯盟助力“新農人”找銷路 互聯網為農業插上翅膀

  四處碰壁讓他觸動很大,他發現一個産品單打獨鬥時代已經過去,只有集合區域優勢,將力量團結起來,強化各行業信息交流,共享渠道資源才能助推區域農業發展,“農業不抱團互助,單打獨鬥很難走出去。”

  為幫助更多新農人少走彎路。2014年10月,孫立剛成立雲南新農人聯盟。他希望通過公益聯盟能幫農業從業者解決技術、資金、渠道上的難題。“我們要不斷幫助更多的人做得更好。”

  一年後,雲南新農人聯盟眾創中心成立,主要為雲南農特生産企業對外交流、産品展示、渠道對接提供服務。孫立開玩笑説:“我就是一個媒婆,專門幫你們撮合這些事情。”

  來自雲南保山的李應超就在新農人聯盟找到了未來的路。出於家鄉情懷,李應超畢業後辭職回鄉,成了一名農産品經紀人。

  創業路上,李英超曾一度陷入絕望。一次血本無歸的經歷讓他難以忘懷,他和弟弟本來一個負責在保山收貨,一個在南京銷貨,但由於“保鮮”工作沒做好,他們的豆角拉到南京後,出現了大規模腐爛,那次生意讓李應超虧了35萬。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英超發現了雲南新農人聯盟。出於好奇,他撥通了孫立剛的電話,二人約見後,新農人聯盟讓李應超看到了希望。“幫我們對接了一些渠道,在聯盟的幫助下銷量還是可以的。”

  通過新農人聯盟平臺,李應超為家鄉農産品找到了更廣闊的銷路,如今聯盟已幫助100多名像李應超一樣的年輕人。

  雲南新農人聯盟成立以來,匯聚了1100余家企業,近千種商品,建立了雲倉儲物流平臺,日發貨量10萬單,每年為成員節省快遞費用上千萬元,組織産銷對接會20余場,累計為成員創造收入6000多萬元。

  聯盟小夥伴原來大部分人以賣生鮮農産品為主,由於孫立剛“彩雲莊”品牌標桿的示範帶動作用,他們也逐漸從初級農産品轉化到商品,開始走品牌化道路。“這樣以後可以走得遠了,同時也能賣個好價錢。”

  現在,孫立剛每週在公司上班兩天,其餘時間精力都放在新農人聯盟上。他帶著幾位理事東奔西走,為需要幫助的聯盟夥伴出謀劃策,尋找出路。

  面對成績,孫立剛並沒有停止腳步,他一直很看重互聯網對農業的賦能,“農業有互聯網的推動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樣,可以飛翔。”2015年,他開始試水電商。

  一入門,他就被“電”得不輕。他找的團隊一年賣了27萬元的貨,而他卻發了100多萬元的工資。春節過完,他解散了團隊。他對電商沒了信心,甚至一段時間很抗拒。雖然心裏抗拒,但他一番思索後還是覺得不能放棄電商。他邀請了來自雲南知名主播“雲南小花”加入聯盟,“雲南小花”在全網擁有1000多萬粉絲。

  雲南小花和孫立剛初心一樣——通過互聯網把雲南更多優質農産品推薦給更多人。兩人不謀而合,也讓後來的合作進展順利。孫立剛現在也會參與直播,為更多新農人分享電商創業經驗。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孫立剛希望他的“彩雲莊”有一天能成為雲南名片,走出雲南,在國際上立足。他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農村返鄉創業者,讓新農人成為振興和改變鄉村的力量。

  為了這個夢想,他一直都在努力。

  孫立剛更願意稱自己是“探路者”,通過探索不斷創新,把教訓和經驗傳給後來者。他堅信,這樣一代接一代,農業會越做越好。

返回三農首頁
分享到: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實時熱點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