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經視訊

為農副産品插上科技翅膀 帶領張常豐村走出“常豐”路

三農 來源:央視網 2019年10月15日 16:0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

  央視網消息(記者賽欣言 李珊珊)“大家看到的呢,就是我們張常豐村的特色農産品:三面紅旗四缸醬,不打農藥不施化肥。麵粉富含更多微生素,口感絕對好”,“蜜桃單果重0.5-0.8兩、含糖量15%-20%”。

  這個把農産品介紹詞寫得頭頭是道、像導遊詞一樣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國家信訪局督查室副調研員張巍婷,也是河北省滄州市海興縣張常豐村的“第一書記”。

  現在的張巍婷自信滿滿,説“常豐這個名字代表著村民的希望,我要帶領大家實現豐收”。2018年,剛剛來到張常豐村扶貧的時候,張巍婷可沒這麼瀟灑。全村4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25戶;村裏都是鹽鹼地,小麥畝産低,要靠天吃飯。但即使是這樣,張書記依然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常豐”路。

  “土坷垃”變“金疙瘩”

  張巍婷沒扶過貧。來到張常豐村前,她想象這個沿海的小村莊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世外桃源”。然而,來到這兒之後才知道,村裏集體産業幾乎為零,“電費都快交不起了”。沒有産業,村裏人就只能出門打工,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一旦生病住院,一兩萬元的救命錢都拿不出來……

  而在村民看來,張常豐不窮才怪呢:“辛苦大半年,一畝小麥收300斤,都賣了才300多塊錢。要想富,除非‘土坷垃’變成‘金疙瘩’!”

  張巍婷就是要挑戰這個“不可能”,她來這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村口閒置多年的小學舊址改建成了村文體中心。她認為,“在村裏找路子謀發展,讓勞動力回村工作”是村民的致富方向,要讓大家“形成産業思想,相信我們自己能做生意,有志氣”。

  然而,路子在哪?

  一次走訪村民的路上,張巍婷吃了一口村民塞過來的饅頭,“咬一口,真香!瞬間找到了小時候的味道”,一問才知,村裏普遍種植的旱地小麥“大紅王”,因長在鹽鹼地裏,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澆水,産量雖低,口感卻好。張巍婷仿佛發現了“新大陸”。她把這個帶有“童年味道”的饅頭送給北京的朋友品嘗,還找到相關實驗室來檢測。很快,專家給出的結論是“硬質麥生長週期長,鉀元素和植物蛋白含量都更高”,張巍婷欣喜若狂,饅頭筋道是有科學道理的。

1

  張巍婷(右)在村民家務農

  “這在大城市可是好東西。”一家家走訪,一戶戶談心,張巍婷還發現村裏的“寶貝”還多著呢:代淑鳳做的辣椒醬,親朋鄰里都愛吃;馬玉娟壓的麵條,不加鹽就很筋道;張常豐麵食在當地有名,家家都會做好吃的面花、窩頭……把這些賣給城裏人,還愁村民富不了嗎?

  於是,張巍婷帶領村民奔赴多地研究改良品種,還從北京請來專家講課,帶領村民做深加工,出了石磨小麥麵粉、黑麥粉等特色農産品。可萬萬沒想到,村民卻不這麼認為,在村民眼裏,這些不過是家門口最普通的東西,他們不配合建立統一銷售的渠道,不信任這個新來的“挂職書記”。

  最後,張巍婷只好冒著風險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統一收購,再從自己身邊尋找銷售渠道:她在微信群裏向同事、同學推薦;自己買了寄給遠方的朋友;帶著“張常豐”産品登上《開門大吉》和重慶衛視的舞臺。

  “培養有志向、有智慧的村民”

  張巍婷一心撲在村裏的工作上。銷路打開後,張巍婷發現村民們對特色農産品的加工和品控流程沒有統一標準。有一次打包幾百箱胡蘿蔔,村民們的打包質量參差不齊,他們大多覺得“無所謂”,張巍婷卻覺得這不是小問題,“不能因為小細節砸了自己的招牌”。她和少數幾個村民把幾百箱胡蘿蔔重新檢查、裝車,用行動告訴村民,“要有智慧,學會每一步都怎麼走的”。後來張巍婷形容那天“真的累散架了”。

1

  張巍婷(右)

  “別看是個女同志,幹起工作來不要命。”海興縣商務局原副局長劉玉升開玩笑似的説。

  為了把張常豐村農村特色産品做成品牌,張巍婷提出“中國好面在海興,海興好面出常豐”的口號,申請註冊了“張常豐”牌商標,還在微商平臺上開設店舖,在村微信公眾號中設立“書記商城”專欄,為特色農産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打開“駐村扶貧幹部”微信公眾號的“書記商城”專欄,張常豐村麵食銷量牢牢佔據前三名,上了《開門大吉》的辣椒醬緊隨其後。最近幾個月,做辣椒醬的代淑鳳已經賣出幾百瓶辣椒醬,收入近萬元。

  除此之外,張巍婷還致力於發展果園建設,“之前村裏信息比較閉塞,拉不到投資、沒有勞動力所以沒有開發,現在我來了嘛!”2019年總投資240萬,佔地100多畝的蜜桃項目順利“上山”。9月21日,蜜桃進駐滄州市超市的時候,張巍婷高興地連發好幾條朋友圈。

  張巍婷説:“把這些東西推向全國才是我的目標。“

  “不好,感覺我要紅了”

  “第一書記”不但會發展實業,互聯網營銷也玩得好。張巍婷笑著説“是因為有很多客戶給我出主意,最近他們建議我做短視頻“。

  張巍婷有個微信群,用來分享村裏的特産。裏面的人都看重張常豐村特産獨特的品質,常常貢獻銷售額,“人家説這叫社群運營“。

1

  張巍婷表示,如今張常豐村123戶貧困戶已順利脫貧,另外2戶因智力障礙等原因沒有脫貧,經村“兩委”商議,將對這2戶特殊家庭實施兜底政策。

  如今,張常豐村麵粉還是那麵粉,但身價卻從每公斤2元多漲到12元。40多戶貧困戶的收入當年就翻了番,合作社成員在加工坊打工,每天能領到60元工資,年底還有收益分紅。“沒想到咱鹽鹼地裏的‘土坷垃’真的變成了‘金疙瘩’!”這個海邊小村莊也正在朝著張書記心中“春暖花開”的悠然村莊悄然邁進。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實時熱點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