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經視訊

建築商返鄉種青花椒 十里荒嶺飄椒香

三農 來源:央視網 2019年09月16日 14:3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房地産開發火熱的那幾年,在串起整個房地産産業鏈的各個環節上,成就了不少人。有的,是錢滾錢賺更多;有的,則是趁機跳出困頓的生活,扭轉人生。

  王憲昌,生於貧窮,長于貧窮。成年之後,就離開四川省平昌縣山區,到北京闖蕩。偌大的北京,王憲昌沒文憑沒技能,能幹的很少。不過,窮小子當然有不怕苦不怕臟的勁兒。要生存,就要主動找活兒幹。他第一份工作是在工地上通下水道,然後在工地上當小組長,再之後承包小工程。上世紀90年代末,房地産開發熱抬頭,工程活兒可太多了,王憲昌也算是趕上了好時候,27歲獨立承包千萬級別大工程,40歲工程隊已經遍佈北京、天津、重慶等5個城市,年工程量過億。人生的上半場,已經實現逆轉。人生的下半場,卻是處處反轉。

  四川省平昌縣土興鎮,這幾年一到7月份,就會上演一場搶人大戰。搶的是什麼人?50-80歲之間,無法外出務工的農民。僱主要怎麼搶?開車小車帶著現金,一邊談錢一邊把人拉走。這個小鎮能有這幅景象,主要是因為王憲昌的歸來。

  反轉來自那個瞬間

  2011年,建築工程生意已經走上正軌的王憲昌耐不住閒,想找個第二事業幹幹。他在成都看中一個店面,打算開火鍋店。幾經折騰,店盤下來了,也收拾立整了,就在開業之前,他偶然瞅見電視裏的一條關於一條高速路規劃的新聞。這條高速路,兩端連接甘肅省和重慶市,途徑平昌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王憲昌的老家,平昌縣地處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山地,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縣。以前,平昌縣山區裏就算産出了農産品,想運出去極難,有了這條高速公路開通,那就方便多了。再加上,籌備火鍋店期間他發現花椒的用量之大,市場前景可期,王憲昌立馬轉移方向,剛盤下的店面不管了,回老家,種青花椒。

  反轉來自那片土地

  2012年,王憲昌回到平昌縣,想先流轉200畝土地,規模化試種青花椒。可挨家挨戶走了個遍,2個月下來也沒租到地。青花椒這個東西在當地是沒多少人在種的,自家地留在手裏還能種點糧食蔬菜,誰敢租給王憲昌折騰?在當地,土地按照地勢、面積和土地肥沃程度,分為5個等級。地勢平坦,土地連片的就被稱為甲等地,農戶一般都用來種水稻;其他邊邊角角不成片不平坦的地,被叫做邊角料地,幾乎沒人重用這種地。王憲昌沒想到拿著錢都找不到地。後來終於租下了200畝地,是他拿著甲等地的錢,租來了甲等地旁邊的邊角料地,和山坡上沒人要的陡峭地、撂荒地。差不多都是犄角旮旯的地方。然後開荒,修路,改道,王憲昌用了100多萬元,終於在200畝地裏都種上了青花椒。花椒樹耐乾旱,對土質的要求不高,丘陵、山地都可以生長,也不需要太精細的管理。三年之後,王憲昌的青花椒順利挂果了,可麻煩也在這個時候來了。

  反轉來自不了解這個行業

  這是青花椒的一小段枝條,長滿了刺。甚至這剛長出沒幾天的嫩葉上,也長著小刺。青花椒都是人工採摘,工人們一不小心就被扎到手,劃到腿,隔著鞋子刺到腳。

  摘花椒容易受傷,王憲昌雇工人成了一個大問題。一咬牙,他開出每天100元的工資,到處請人,還摸索出了一個採花椒不扎手的竅門。2014年,王憲昌花了40多天的時間,才把200畝青花椒給採摘回來。青花椒收穫的第一年就這麼結束了。可到了第二年春天,該是青花椒開花的季節,王憲昌發現,壞事了。長出來的花非常少,這意味著不能結果,沒有收成。這情況是怎麼回事?因為青花椒的採摘是剃頭式採摘,必須要把整棵樹的枝條剪得光禿禿的。剪光之後的樁子必須在入伏前抽出新枝條,明年新枝條木質化後才能繼續開花結果。一旦拖到入伏後就有可能影響抽枝條。説到底,上一年摘花椒太慢了。2015年,王憲昌為了保證青花椒都能在入伏前採完。他給工人的工資從按天計算,變成了按重量計算,採摘一斤青花椒2.5元,手快的工人一天能摘個上百斤,一天就能收入200多元。工人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變得很高,入伏前採摘完畢。王憲昌把加工好的幹花椒,拿到花椒交易市場。沒想到,他的幹花椒一拿出來,就成了笑話。

  花椒是中餐輔料。如果你在超市裏買過花椒,也許會有一個疑惑:為什麼花椒的價格差距這麼大?有的一斤十幾元,有的六七十元,還有的的甚至一百多元一斤?花椒嘛,就是炒菜煮湯撒上一小把,吃起來麻嘴,炒出來有麻香味,感覺上好像差別不大。是什麼決定了花椒這麼大的價格差呢?其實花椒在銷售上和其他農産品一樣,也分等級。在花椒交易市場上,買家和賣家首先看花椒的顏值。決定同一個品種的花椒,價格不同的因素,是色澤和開口度。就説青花椒,能分出8-12個等級來。新鮮的青花椒變成烘乾花椒,其實就是做減法的過程。採摘回來的鮮花椒,先用冷風吹十個小時左右,把水分吹乾。然後再用熱風烘烤十多個小時,這是青花椒的開口過程。要讓青花椒把嘴張開,把沒有麻味的花椒籽吐出去。30多個小時過後,青花椒的幾乎都開口了。青花椒就可以出爐了。再通過工具的敲打,把變脆的枝條,葉子,刺,打碎從花椒殼上脫離下來。第三步把這些混合物倒入風機除雜把沒用的碎渣和花椒籽分離出來。通過一步一步去除,之前的鮮花椒現在就只剩一個花椒殼。這些花椒殼就是我們平時吃的幹花椒。顏色越綠,雜色越少,開口率越高的青花椒,等級越高。不同等級的青花椒,賣價差距也很大,市場上特等青花椒一斤能賣到100多元。王憲昌烘烤出來的青花椒,雖然開口率達到要求,可顏色上卻差了一大截。市場上別家的青花椒顏色豆綠,而他的青花椒卻黑突突的,只能賣十多元一斤。

  是什麼原因讓青花椒變黑呢?

  青花椒之所有會有濃郁的麻味,是因為花椒皮上一粒粒凸起的油胞。油胞裏儲存著花椒油,這就是幹花椒為什麼只要花椒皮的原因。當時王憲昌採取多勞多得的激勵制度,工人們為了多采花椒多賺錢,都會裝滿滿一筐子才送去稱重,可沒想到由於過度擠壓,時間一長溫度一高,油胞就破了,烘烤出來的幹花椒顏色也就變黑了。到這個時候,王憲昌才回過神兒來,搞農業比搞工程難多了。標準難定、影響因素過多、天然條件受限。青花椒怎麼摘,怎麼放,任何一個細節都會影響品質。

  路,還很漫長。王憲昌踏踏實實地鑽研了一遍,針對在青花椒從種植到收穫各個環節,都設置了緊急預案,甚至下雨天他都有一套應急措施來保證青花椒的品質。之後,王憲昌把種植面積擴大到了2000畝。

  反轉來自主動出擊消費市場

  2017年,王憲昌的青花椒經過六年種植,終於達到盛産期。不過當時,平昌縣的青花椒在市場上並沒有什麼優勢。在川渝地區出名的青花椒産區不少,金陽縣、江津區、蓬溪縣等地區都有大面積種植,還都是國家認定的地理標誌産品。平昌縣種出來的青花椒,沒有名氣,還要和川渝地區知名産地出産的青花椒競爭,想要做出品牌來,王憲昌深知不易。為此,他專門制定了一個三步走計劃,打算用三年的時間讓平昌縣的青花椒擁有知名度。要説這個佈局,還要從2017年第一批青花椒大量上市説起。

  2017年,王憲昌帶著自己的青花椒,想打開重慶市場。可一週時間過去了,一筆買賣都沒做成。當時正是雲南昭通這個青花椒産地的採摘旺季,貨源充足,競爭很大。就在這個時候,他發現了青花椒交易裏的一個現象。根據青花椒市場的交易習慣,採摘旺季交易的人雖然很多,但是收購高價往往出現在第二年採摘期開始前,那時候各地經銷商手裏的庫存都不多了。這個時候誰手裏有花椒,誰就能賣出高價。王憲昌在建廠的時候就蓋了倉庫,完全可以把青花椒囤積起來,錯峰銷售。不過,王憲昌沒這麼幹。市場上的幹花椒價格每斤38元左右,他把自己的幹花椒以每斤低於市場價2元錢賣了。少賺了20萬元。王憲昌這一筆少賺了,但他的計劃在未來。在他心裏,有一個為期三年的銷售佈局。

  第一步:讓大家知道平昌花椒。

  也就是少賺20萬元的這一筆。收購旺季,經銷商會根據花椒成熟的時間從北到南,把各個産區親自跑一遍。這個時候,關於産地的信息也是傳播最快的。王憲昌在銷售旺季打出低價是為了先把經銷商吸引來到平昌。

  第二步:擴大種植面積。

  成立了合作社,吸納了幾千名社員。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回到家鄉跟著王憲昌種花椒。2018年,平昌花椒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15萬畝。

  當地很多不適合外出打工的村民,就到花椒地裏打零工。青花椒採摘季很短,好的採摘工非常搶手,用人高峰期的大半個月時間裏,甚至還會出現搶人大戰。僱主們拿著現金,開著小車來拉人。

  同時,他還針對青花椒略帶苦味的弱點,和專業技術人員合作,從青花椒的生長環境進行改善。用生物菌肥、改良後的土壤,讓青花椒樹成長有了更加平衡的生態系統,減輕苦味。

  第三步:打造品牌。

  普通的青花椒走大經銷商渠道,自種的3000畝地青花椒,王憲昌要用它們打造青花椒品牌,這就是他佈局的第三步。目前北京已經有3家連鎖餐廳和他談成訂單。王憲昌決定要把自己的銷售時間延長到一整年,雖然有風險,但是從今年開始,他一定要讓平昌花椒走上品牌化的發展道路。

  主動人生成大器,是王憲昌的人生信條。十幾歲走出山區,從工地小工到建築承包商,是他在主動尋找在大城市安身立命的機會;在新聞裏發現家鄉的發展前景,轉型農業,是他在主動抓住家鄉交通設施的變化所帶來的機遇;向經銷商讓利、減輕花椒苦味、打通終端銷售渠道,是他在主動握住農産品品牌化的時機。主動,是王憲昌對市場形勢的準確判斷和執行力強的表現。靠著這一點,王憲昌用了8年的時間,把平昌縣這個沒有花椒種植傳統的地區,變成十里荒嶺飄椒香的青花椒新興産區,帶動鄉親們一起種植青花椒增收致富,王憲昌也實現了自己回報家鄉的夢。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實時熱點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