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經視訊

聯合養殖 他把一隻鵝賣到230元

三農 來源:央視網 2019年09月12日 14:2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同樣的東西,為什麼有的東西只能賣幾元錢,有的東西卻能賣到幾十元錢?這一切都是源於産品的附加值,是産品的附加值帶來了品質與價格的變化,是附加值悄悄影響著同類産品市場的格局。所以學會提高産品的附加值很重要。

  李德軍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的一個農村家庭,初中畢業後就在家務農。2002年,20歲的李德軍去了俄羅斯,在那裏的一家服裝店打工,幹的是工廠裏最辛苦的捆衣服的活兒,每天干10個小時。李德軍一幹就是2年多,時間長了落下一個骨節痛的毛病。為了緩解疼痛,李德軍打沙袋,打鐵板,練就出一個徒手劈磚的本事。

  在俄羅斯工作4年後,24歲的李德軍攢到了100多萬元。2006年,李德軍回到了老家,在扎蘭屯市和滿洲裏市開了4家服裝店,當時一天就能賺到2萬多元,做服裝生意讓李德軍積攢了200多萬元。大家都説李德軍在外邊生意做得好,掙了不少錢。服裝店生意穩定,也有得力的助手,日子過得很清閒。可是時間一長,李德軍就想再找點別的事幹。

  2008年,李德軍回到老家,在扎蘭屯市浩饒山鎮承包了150畝草場。他的這一舉動引來村民議論紛紛,家裏人也非常反對,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地方沒有信號和外界很難取得聯絡,路也很難走,實在是太偏僻了。李德軍卻有他自己的想法,他選這個地方雖然偏遠,但水源、草場都沒有被污染,環境很好;裏面有一條河穿流而過,水草豐茂;而且當時承包費非常便宜,150畝一年的承包總費用只要2萬元。李德軍沒有幹過農業,他看別人搞立體養殖很賺錢,他也想把雞、鵝、魚放在一起搞立體循環養殖,他覺得鵝運動可以給水裏增氧,雞糞和鵝糞發酵以後可以用來喂魚。

  2008年,李德軍把服裝店交給助手打理,拿著200多萬元積蓄進了草場。他買了1000隻鵝苗,1000隻雞苗,還建了魚塘養了魚。

  第一年數量很少,養殖還算順利,李德軍把産品賣到當地的市場,賺到了2萬多元錢。雖然賺的不多,但給了李德軍信心。他覺得做這個利潤很可觀,風險性也沒那麼大。

  第二年,李德軍繼續擴大規模,買了6000隻雞苗和3000隻鵝苗,可這一年卻意外不斷。在雞養到兩斤多重快要出欄的時候,卻突然得了雞瘟。每天都死七八百隻,一週之內6000隻雞就只剩700多只了。雞死後不久,又因為下暴雨,魚塘灌滿了水,魚也全部被沖走了。就連鵝苗因為沒做好保溫,也死了一多半。

  這下雞和魚幾乎全軍覆沒,李德軍不甘心,他覺得鵝的存活率高,乾脆全部養鵝吧。2010年,他買了10000多只鵝,專心養起了鵝。

  李德軍知道他不能再賠了,這次他特別小心。為了能給鵝苗做好保溫,他每天睡在鵝圈裏。前三天小鵝剛進來的時候就跟人不穿衣服一樣冷,他也要前三天不穿衣服跟它們住在一起,三天以後再穿個半袖感受一下,他感覺冷的時候小鵝也肯定冷。

  李德軍不怕辛苦,他覺得這回這麼用心,應該能見到回報。可養了一段時間之後,他慢慢發現,情況不對勁了。

  李德軍發現鵝的體重增長的非常慢,正常養到4個月左右的時候就能達到七斤半,但這一年的鵝4個月了體重才4斤多。李德軍很著急,他再這麼喂下去,不僅不會掙錢還會賠錢。

  李德軍一籌莫展,他諮詢了很多養鵝的同行,別人告訴他,可能是因為他買的鵝苗本身就有問題,小鵝的消化系統不正常就會導致鵝的體重增長緩慢。10000多只鵝一天吃飼料就得5000多元錢,李德軍想不出更好的辦法解決,他只能賠錢賣掉。李德軍忍痛銷售,賠進去了100多萬元。

  折騰了三年,李德軍帶來的200多萬元積蓄全部花光了,還欠了70萬元的外債。原本就不同意他養鵝的妻子,也在這個時候跟他離了婚。

  媳婦跟他離了婚,李德軍獨自帶著孩子,還拖累了父母,他一度對自己選擇的路産生了深深的懷疑。

  2010年年底,走投無路的他乾脆回縣城找了個小旅館躲了起來。在小旅館待了兩個月,他做出兩個決定:第一,鵝要繼續養。因為養鵝三年多,技術上的雷都踩過了,再養起來技術風險可以規避掉。而且錢都賠在了這個項目上,如果現在放棄什麼都得不到,所以要繼續。第二,要用2-3年的時間把債務還清,也從側面逼自己一把。

  捋清思路,李德軍看到了自己前方的路。他覺得幹任何事情都沒有一帆風順,都需要三到五年的鋪墊去磨練。一件事情要做,就要做到極致、做到完美。

  做好決定後,李德軍把服裝店轉租給別人,從銀行貸款20多萬元,又買了10000多只鵝,專心在草場養鵝。

  2011年9月,李德軍的鵝終於順利養成了,他卻不著急賣。這又是為什麼呢?

  借力

  當時賣給鵝販子基本不賺錢,好的時候能賺個五元十元的,不好的時候還虧錢。賣活鵝賺錢少,李德軍決定加工成白條鵝來提升附加價值,可做白條鵝得有屠宰場,自己手裏資金有限,該怎麼辦呢?沒過多久,李德軍就靠兩個字,不花一分錢解決了問題。

  李德軍找到了一家屠宰場的採購部經理,他想把鵝拿到工廠代加工。李德軍一開始想要賒賬,他想按照工廠屠宰的價錢把屠宰完的鵝抵給工廠,或者屠宰完再給錢。屠宰廠不幹,經理説拿白條鵝必須給他們加工費。

  正一籌莫展的時候,李德軍在屠宰廠裏溜達,他發現屠宰廠裏囤了很多鵝毛,他去詢問原因,原來這些鵝毛都被屠宰廠賣出去了。不但鵝毛有用,鵝腸、鵝翎都是屠宰廠需要的。這讓李德軍興奮起來。本來鵝毛、鵝翎、鵝腸這些東西李德軍就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下他可以抵給屠宰廠,連屠宰費都不用拿了。

  李德軍去找屠宰廠商量,經理算了下成本,看了看李德軍鵝的品質還可以,這樣做不僅夠本錢還可以賺一點就答應了。

  借助屠宰廠的力量,李德軍不僅生産出了白條鵝,還處理掉了自己處理不掉的三樣東西,一舉兩得。讓李德軍辦成事的那兩個字就是“借力”。

  資源整合,互惠互利

  白條鵝加工好之後,李德軍並沒有賣給別人,而是在扎蘭屯市開了一家飯店,他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想把白條鵝做成一道菜。

  李德軍對自己的想法很自信。他覺得自己有養鵝基地,基地生態環境非常好養出來鵝品質不差,再找個房租便宜的地方開飯店,一定能穩賺不賠。

  可飯店一開業,李德軍才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房租便宜的地方都很偏遠,結果很少有人來吃飯,開了兩個月全是朋友來捧場,營業額還不到1萬元。

  李德軍覺得這麼下去,飯店肯定要關門。

  李德軍琢磨,飯店每個包間的門上都需要一個編號,能不能把房間編號換成企業的名字呢?自己的包間給企業免費冠名,包間裏還可以擺上企業的産品和展板。這樣就等於給企業做宣傳,企業肯定樂意。冠了名的包間,企業應該願意帶人來吃飯,這樣飯店的生意不就好了嗎?

  有了這個想法,李德軍去找當地的企業溝通,企業都很感興趣。

  李德軍給飯店的22個包間都陸續找到了冠名商,通過資源整合,利用企業進行客源引流,李德軍的飯店火了起來。2012年,飯店營業額達到了500多萬元。

  “借力”,在創業者初期是四兩撥千斤的一個巧妙辦法。李德軍在沒錢的情況下,把用不上的廢料拿去交換,用別人的屠宰線把自己的白條鵝加工了出來。飯店沒有客流量,他又借助當地企業的名氣,把飯店的客流量提升上來。

  靠著借力,李德軍的鵝事業總算做起來了。到2015年,跟李德軍一塊養鵝的農戶達到了20多戶,鵝的存欄量達到了11萬隻。這個時候的李德軍又開始琢磨另外一件事兒了。

  提升附加值

  李德軍在跟當地農戶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養殖戶賣鵝,只能等著收購商上門來收,賣鵝沒有議價權。價格上不去,養鵝也不賺錢,很多人因此放棄了養鵝。

  這種情況讓李德軍很心疼,他決定成立合作社。他來提供鵝苗,進行技術指導。養殖戶的鵝,由他統一收購賣出去。合作社成立後,李德軍又琢磨,還得設法提高鵝的附加值,把鵝賣出更高的價錢。該如何提升呢?

  李德軍盯上了當地的特産店,他想著牛肉可以做成牛肉乾,那鵝肉是不是也可以做成鵝肉乾呢?李德軍開始試製。

  鵝肉乾做成以後,李德軍想把它們賣到特産店。但李德軍天天去特産店裏溜達,卻絕口不提推銷鵝肉乾的事。甚至有人問他,你天天來看也不買,是要做牛肉乾呢還是要開特産店?李德軍這麼做是為啥呢?

  原來李德軍是為了考察特産店的客流量,經過一個星期的考察,李德軍選中了兩家客流量較大的特産店,可是銷售效果並不好。

  因為是新産品又沒有名氣,該如何打開市場呢?李德軍想到了一個辦法。

  李德軍在特産店旁邊舉辦免費品嘗的促銷活動,産品還能半價買到,吸引了很多人駐足。通過品嘗活動,很多人知道了李德軍的鵝肉乾,慢慢有了名氣,他的産品在特産店也好賣了,有旅遊團的時候還要排隊。

  一隻鵝剔除肉做成鵝肉乾後,剩下的鵝頭、鵝翅、鵝爪李德軍賣給了當地酒店,就連鵝骨架他也沒浪費。李德軍找到了一家罐頭廠商,把鵝骨架做成了鵝肉罐頭,也通過特産店買了出去。

  有了深加工産品後,2015年李德軍的銷售額達到了1200多萬元。

  一隻鵝,經過李德軍這麼一加工能賣到200元一隻。這讓李德軍更加堅定了走提升鵝的附加值的路子。

  信譽為本

  在李德軍養鵝以前,扎蘭屯當地養鵝戶比較分散,規模都不大。沒有統一的銷售出口,價格上就沒什麼可商議的,養鵝農戶的收入全看市場價,低的時候甚至還賠錢。為了能夠讓農戶養鵝不賠錢,李德軍和農戶簽訂了一個保底回收合同,以訂單價的方式統一回收農戶的鵝。可這樣一來,市場價一旦下跌,風險就會落在李德軍身上。2016年,這樣的風險就發生了。

  2016年,李德軍的合作社白鵝存欄量達到20多萬隻,但因為加工規模有限,只能有10萬隻進行深加工,剩餘的10萬隻活鵝就按照市場價賣出。

  當時,李德軍給養殖戶簽的合同回收價一斤活鵝是7元錢,但2016年市場價突然走低,降到了一斤5元錢,這樣的情況下,李德軍每收一斤就要賠2元錢,10萬隻鵝全部回收就會賠200多萬元。收了,自己賠錢;不收,又面臨誠信的問題。公司的員工都勸李德軍不要收了。養殖戶也擔心,李德軍是否能夠按照合同價把鵝收回去。

  李德軍也很猶豫,但很快,他決定還是站在養殖戶那一邊,即使賠錢也要按照合同價收回。李德軍覺得一個企業想要做長久,從根基上就得把信譽做牢固,信譽高於一切。他答應的事就必須去做,困難自己去克服,自己去想辦法。出了問題他能負得起這個責任。

  10萬隻鵝一收,再按照市場價一賣,李德軍立馬賠進去200多萬元。這直接導致公司資金鏈斷裂,員工工資也發不出來。李德軍到銀行貸款15萬元才支付了員工的工資。

  雖然賠了錢,但李德軍能夠信守承諾的事情在養殖戶之間傳開,以前不相信合作社、不願意養鵝的農戶也都加入了合作社養起了鵝。

  因為這件事,2018年跟李德軍一起養鵝的農戶增加到了60多戶,比2016年多了一倍。數量更龐大了,一年他要加工上萬隻鵝。

  開發新産品

  到這時李德軍加工的鵝全身上下都能用,唯獨鵝肝不行,要麼二三元錢一斤賣掉,要麼浪費掉。鵝肝在西餐廳裏是被當作上等食材出售的,價格不菲。好的鵝肝最大的特點是綿軟肥美。李德軍想把自家分割出來的鵝肝好好利用起來,但他家的鵝肝有個天然的硬傷:散養鵝的鵝肝吃起來口感太硬。想把散養鵝肝做得綿軟,該怎麼做呢?

  李德軍看到了香腸,他琢磨能不能把鵝肝打碎做成鵝肝腸呢?

  李德軍找到香腸工廠做了一批鵝肝腸,樣品出來以後拿到自己的飯店免費給顧客品嘗,品嘗的同時還會遞上一張調查問卷讓顧客填寫。以前有沒有見過鵝肝腸?鹹淡口味怎麼樣?定價如何?調查問卷上有十幾個這樣的問題讓顧客填寫。

  李德軍製作了1萬多份調查問卷,通過匯總統計,50%的人説腥味比較濃,50%的人説價格偏高,20%的人建議口味多一點,還有30%的人説偏鹹。於是李德軍減少了鹽的比例,還增加了口味,有原味的,有辣味的,價格也定在了35元一斤。經過一個多月的調試,鵝肝腸終於成型。

  李德軍還把鵝肝腸賣到了當地的西餐廳,西餐廳反饋説顧客覺得還挺不錯的,對他的鵝肝腸挺接受,覺得口感、口味方面都挺好。

  鵝肝腸一年銷售額就達到100多萬元,李德軍還把鵝毛賣給羽絨服廠家,鵝腸賣到火鍋店,鵝翎賣到羽毛球廠。一隻鵝的價值從以前的幾十元錢增加到了230元錢。2018年,合作社的銷售額達到了2000多萬元。

  李德軍初入行時,他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沒打算長期搞養殖。可打拼12年,他對農業産生了興趣,也愛上了養鵝。以後他還要繼續提高鵝的附加值,讓鄉親們從鵝身上賺取更多的財富。

  李德軍把一隻鵝深加工之後,可以比之前多賣出好幾倍的價錢,鵝身上會被丟棄的部位也利用上了。現在很多的農産品都面臨著産品同質化嚴重、利潤低的問題,如果能夠從中挖掘出可以提高附加值的産品,加工好,找準市場定位,就可以賣上好價錢,也能實實在在提高農民的收入。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實時熱點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