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經視訊

了不得!河北小夥兒從地裏三天“搶”出150萬元

三農 來源:央視網 2019年07月26日 13:1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有人説“寒門出貴子”,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沒資本、沒人脈,光憑努力就能成功?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的郭戰奎,就是靠著自身的努力,走出了一條寒門貴子的路。

了不得!農村小夥兒從地裏三天“搶”出150萬元

  郭戰奎,小時候的記憶裏他家的房子是村裏最破的,他上學的錢都是家裏一點一滴攢出來的。很小郭戰奎就明白一件事,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出貧窮。2003年,他沒有辜負家裏人的期望,順利大學畢業。

  寒門貴子路

  郭戰奎畢業後,口袋裏揣著借來的400塊錢,闖進北京城,加入了“北漂大軍”。沒錢、沒熟人,他只能去建築工地搬起了磚,隨後找到機會,到一個傢具公司做銷售員。那時候的郭戰奎,一個人帶著書包擠公交跑業務,不怕苦、不怕累,就怕自己沒有出頭的日子,一個月就跑壞了3雙鞋。憑著吃苦耐勞的勁頭,他成了公司裏業績最好的銷售員。2007年,他承包下了一個傢具門麵店,憑藉幾年時間累積下來的客戶、銷售經驗和週到的服務,門麵店每年的銷售額都能達到2000多萬元。

  在北京立足後,郭戰奎開始進行投資。藏獒、房地産、煤炭等項目,可投資了一圈也沒賺到什麼錢。2013年,郭戰奎發現自己想要在傢具行業再進一步很難了,因為賣的傢具品牌不是自己的,他開始有了轉行的念頭。一次回老家,農村常見的一幕,讓他發現了賺大錢的機會。

  村裏人每年收完玉米後,都要爬著梯子將玉米背上房頂進行晾曬,晾曬的時間長達四五個月。要是碰上下雨天,還要趕緊收玉米,防止玉米發黴。從農村走出去的郭戰奎心裏清楚,這活自己幹著都累,要是放在父母身上就更別説了。可村裏不這麼做就沒有啥其他的穩定收入了,他不想讓父母和村裏人再受這個罪。

  2013年底,郭戰奎回到老家石家莊市行唐縣,開始收玉米。他投入80多萬元建起了一個烘乾塔,收來的玉米立即進行烘乾賣出,這時候的市面上大多數玉米都還沒完全曬乾,這個時間差讓他把玉米賣出了高價錢,2014年就凈賺了100多萬元。到2017年,郭戰奎每年都能收四五萬噸糧食,年賺300多萬元,成為行唐縣比較大的糧食收購商。

  改變模式 提高效率

  每年收上來的糧食不少,但是價格卻不理想。比如玉米,農戶們這家種白軸玉米,那家種紅軸玉米,有的還都種,品種不統一,質量也參差不齊。到了郭戰奎手裏沒法分類,只能當雜糧賣,要貨廠家以此壓價。於是2018年初郭戰奎開始和一家現代農業綜合性服務平臺合作,郭戰奎出資550萬元,平臺出資450萬元,開展土地託管模式,就是農民將土地託管給平臺,耕、種、管、收、烘一線服務,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糧食的收益還是農民的,平臺賺的是社會化服務的錢。

了不得!河北小夥兒從地裏三天“搶”出150萬元

  以前村民去地裏給農作物打藥,都是背著藥桶一點一點打,一個小時最多也就打兩畝左右,而郭戰奎卻用無人機進行打藥,一台無人機一個小時至少能打100畝,效率足足提高了50倍。郭戰奎請來農業專家挑選種子、挑選肥料,還聘請了專業人員管理,想盡了一切辦法要把託管的地種好。

  時間至上 搶收忙

  小麥到了成熟的季節,最怕的就是下雨。辛辛苦苦經營,很容易就被一場雨給毀掉,發芽、發黴、倒伏,地裏又潮又濕機器根本不能工作運轉。在郭戰奎手裏託管的土地有兩萬多畝,於是他調動了一百多臺收割機在行唐縣各個地方進行搶收。郭戰奎找來對託管不放心的村民,看著他收麥子。兩畝地緊挨著,一畝受到託管,一畝沒有,經過測算,畝産分別是1373斤和1068斤,差了整整305斤,這個結果一齣來,村民們消除了心裏的疑慮。

了不得!農村小夥兒從地裏三天“搶”出150萬元

  2019年6月20日,郭戰奎松了口氣,三天的搶收,讓今年託管的2萬多畝小麥全部入庫。小麥這一季的託管服務,郭戰奎每畝地的利潤在40元左右。再加上糧食收購和銷售,郭戰奎的純利潤有150多萬元,村民的收入也因託管而增加了。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實時熱點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