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經視訊

轉行務農 他靠小果子發財

三農 來源:央視網 2019年07月10日 14:0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鄧榮森,出生在廣州市呂田鎮,一直在外地做建材生意,積累了千萬身家。後來因為環保等問題他決定另謀出路。2010年鄧榮森回到家鄉,他馬上就發現了一個商機,他看上了家裏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呂田鎮位於廣州市從化區東北部,距廣州市區115公里,是綠色生態旅遊勝地。當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水質好,非常適合種植熱帶水果。再加上地處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方位,客流量大,市場廣闊。

   天時地利具備,就差人和了。鄧榮森沒含糊,2010年6月,他初始投資1000萬元,流轉了3800畝荒山坡地,全部種上楊梅。為什麼選擇楊梅呢?因為鄧榮森發現楊梅不能遠途運輸的特點決定了從外地拉過來的楊梅,品質肯定不如當地種出來的,而且附近也沒有太多種植戶,競爭壓力小,市場空缺大。自從種上楊梅樹,這片果園就成了鄧榮森的全部期望。

  他對自己轉行後的第一次創業充滿期待,精心呵護管理。一切順利的話預計會帶來500多萬元收入。2013年夏天,楊梅樹進入盛果期,眼看豐收在望, 5000多株楊梅樹卻因為感染了病蟲害幾乎全部枯死!看著大片的果樹長大又死去,他心裏五味雜陳。三年的心血,這些楊梅是他全部的希望,明明長成就要採摘賺錢了,卻連同以前積攢的1000萬元都打了水漂,真是欲哭無淚,還沒有遇到過這麼大的損失,他很受打擊。就此放棄嗎?肯定不甘心,想翻身,一千萬沒了,手裏剩下的錢也不夠再次投資,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鄧榮森想到了兩個人——哥哥和姐夫。鄧榮森的哥哥是做建材生意的,生意不錯,有一定的資金;姐夫是“資深”果農,種了20多年果樹,很有經驗。只要他們肯幫忙,就有希望重新開始。

  2013年8月,鄧榮森滿懷期待,找哥哥和姐夫尋求幫助。他説自己還是想繼續幹好農業,土地有現成的,只要哥哥願意投資一定資金,姐夫可以提供種植經驗,種了水果賺了錢大家一起分。在鄧榮森的説服下,他們願意當這個合夥人。哥哥出資600萬元,佔股33%;姐夫技術入股,佔股34%;他也用以前剩餘的積蓄出資600萬元,佔股33%,三個人正式合作。

  有了哥哥和姐夫的加盟,就有了資金和技術的支持,鄧榮森的創業路可以重新出發了。他們分析了過去種楊梅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決定改變過去單一品種水果的種植模式,改種多種水果。一來風險大大降低,每一個季節,每一個月份,都有新鮮水果;再者就算某一種水果再出現問題,也不會影響整體效益。2014年,他們種上了草莓、葡萄、獼猴桃等20多種水果。這樣的策略變化讓鄧榮森一年時間迅速扭虧為盈,在廣州水果市場上佔了一席之地。但接下來鄧榮森要做的這件事卻讓三兄弟産生了分歧,想再次齊心協力似乎不容易。

  “雙管齊下”巧對妻子

  2014年5月的一天,廣州市花博園上一棵價值40萬元的樹引起了他的注意,鄧榮森很好奇。他了解到這是一種嘉寶果樹,市場上這種果子一斤能賣到300元錢。他當場就買了兩斤嘉寶果,帶回去讓哥哥和姐夫嘗,並提出了規模種植嘉寶果的想法。

  沒想到,這次姐夫和哥哥強烈反對!嘉寶果樹一般12年左右樹齡的售價在一萬元左右,跟普通果樹苗差價巨大;從外地引進來在本地種植,成活率怎麼樣也不一定;嘉寶果這種品種又十分罕見,種出來之後賣價又高,市場上會不會有人買單也不好説,種種不確定性讓哥哥和姐夫不想冒險,維持目前果園的運營狀態就夠了。

  但鄧榮森只要瞅準了,就一定要種。他覺得珠三角地區的消費能力強,嘉寶果又是個稀罕物,雖然長相像葡萄,但酸酸甜甜的一種果子能嘗出鳳梨,芒果等好幾種水果的味來,市場前景巨大。但果園是三個人共同所有,鄧榮森又怎麼説服哥哥們呢?

  鄧榮森自己出資,風險不影響公司的這個提議,讓姐夫和哥哥做出了讓步,就把沒有開發的荒地拿出來讓他種植。搞定了這兩個合夥人,家裏又出問題了。一來掌握家裏財政大權的妻子有顧慮,不看好他種嘉寶果;可另一邊,他已經跟嘉寶果樹經銷商談好了訂單,就等交錢了,鄧榮森一分錢也拿不出來,只能幹著急。最後,鄧榮森用了一招,妻子答應了。

  他先“以情動人”——哄老婆開心。鄧榮森帶妻子出去吃飯,逛街,買項鏈,讓她心情大好;然後“以理服人”——帶妻子去了別人的嘉寶果種植園裏轉了轉,了解果子的生長情況和售賣情況,妻子終於同意了。

  鄧榮森拿到了300萬元家庭積蓄。他花了200萬元從台灣買進200株已處於盛果期的嘉寶果樹,又花了100萬元買進3000株樹苗開始種植。嘉寶果樹種植難度不算大,只要有充足的水分和肥料就可以生長。2015年4月,200株嘉寶果樹全都挂滿了果,産量能超過2萬斤,鄧榮森很高興,密密麻麻的嘉寶果,別人看了可能有密集恐懼症,在他眼裏這可都是寶貝。

  果子熟了,最棘手也最重要的問題來了——怎麼賣?嘉寶果從成熟期到採摘期只有一週時間,不及時摘它會自己掉落,保鮮期很短,所以還得賣的快。起初,鄧榮森覺得當地市場還沒人賣嘉寶果,單憑好奇心,這批果子很快就能賣光。鄧榮森讓工人採摘了6000多斤果子,拉到水果市場上,找水果經銷商代銷。

  三天過去,嘉寶果在市場上問的人多、買的人少,鄧榮森著急了,他輕視了銷售這一環,看來想讓市場認可沒這麼簡單。原本定價200元一斤,現在直接降價一半,依然沒人買。他又通過朋友圈,熟客在網絡上發佈信息,2天就吸引來了2600多位顧客,但只要一聽説果子200元一斤,沒有一個人願意掏錢。

  鄧榮森慌了,眼看著很多果子已經開始蔫巴、腐爛,他再也坐不住了,必須趕緊想出辦法。這時候他想到了一個女人,2萬斤嘉寶果能不能順利賣出,這個女人能不能幫上忙,是他最後的希望。

  一個女人成救命稻草

  衛高麗,是當地一家果酒企業的經理,之前鄧榮森果園裏種的葡萄、楊梅等都找她合作釀過酒。鄧榮森懷著一絲希望找到了她,如果嘉寶果也能做成果酒,這樣就可以緩解眼前的銷售壓力。

  但嘉寶果這個新興水果到底能不能釀酒?技術上能不能做成?誰也不知道。因為嘉寶果長得像葡萄,衛高麗答應用做葡萄酒的設備來嘗試一下。鄧榮森連忙送了一批果過去進行試驗,接下來就是心情忐忑的等待著,有沒有出路全靠這一招了。2天以後接到衛高麗的電話,釀酒初步成功,鄧榮森如釋重負。嘉寶果包含著多種水果的味道,釀酒之後口味也十分豐富。抓住這唯一的希望,鄧榮森趕緊把這批2萬斤果全都送去,進行加工。

  2015年6月,2萬斤嘉寶果釀出了8000瓶嘉寶果酒。鄧榮森以750毫升268元的價格賣給當地的中高端酒店、飯館,不到三個月就全賣完了。

  果子釀酒,雖然解了燃眉之急,可鮮果市場的銷路必須得打開。鄧榮森萌生了一個新的發展思路。他想借助當地山清水秀的環境優勢,把果園打造成一個集採摘、遊玩、食宿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農莊,如果順利,一年至少能多帶來500—800萬元的純利潤,但前期需要先投資2000萬元。

  他的這個提議哥哥很支持,但是姐夫反對。他們就找了姐姐當説客,提出他和哥哥先墊付啟動資金,等生態果莊做起來,回本兒之後再分紅,姐夫同意了。

  2016年6月,鄧榮森和哥哥投資2000萬元,把3800畝果園改建成生態果莊。為了快速增加客源,鄧榮森還找到附近的10多家溫泉酒店進行合作。嘉寶果鮮果的銷量很快打開,客戶的需求,也促使很多水果經銷商上門求購。2016年,鄧榮森的嘉寶果鮮果銷售凈賺300多萬。

  不僅如此,鄧榮森還在廢果子身上賺到了錢。他發現當地越來越多的果農要種植嘉寶果,但樹苗和商品樹都只能從外地引進,鄧榮森看中了這個銷售缺口。他把每年都會因為颳風下雨、無法及時採摘而爛掉的果子裏的2到3顆種子取出來,清洗、晾幹、種三年培育出樹苗,然後按38元一株的實惠價格賣給果農,變廢為寶。2018年鄧榮森種的嘉寶果年産量達26000多斤,生態果莊的總銷售突破2000萬元。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實時熱點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