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經視訊

康振生:矢志小麥病害研究三十多年 讓中國農業科研成果“走出國門”

三農 來源:央視網 2019年06月20日 09:5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在中華農耕文明誕生地陜西楊淩,有這樣一位科研工作者:他30多年來紮根大西北、堅守黃土地,不是農民,勝似農民。

  他圍繞病害發生規律與綜合防治開展研究,揭示了小麥條銹菌致病性變異途徑與機理,明確了我國條銹病越夏易變區的成因,完善了對小麥條銹病流行體系的認識,為我國條銹病綜合治理提供了理論依據;構建了我國條銹病越夏易變區的綜合治理技術體系,通過示範與應用推廣,取得顯著成效,使我國條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揭示了小麥赤霉病菌的侵染途徑與病菌致病機理,確定了病害防控的關鍵時期,為赤霉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康振生:矢志小麥病害研究三十多年 讓中國農業科研成果“走出國門”

  (康振生院士向記者們介紹小麥條銹病及其預防情況 央視網記者 弟辰晨/攝)

  “小麥條銹病、赤霉病是影響我國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大生物災害。我是從小麥田裏走出來的,我的事業就在小麥田裏。”他是康振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研樓,央視網記者見到了康振生教授,聽他講述自己的科研故事。

  萌發“依靠科學助農增産增收”的夙願

  康振生1957年生於四川安岳,從小學到高中他都是出了名的“好學生”。1981年,康振生以優異的成績和畢業論文年級第一名戰績,成為招生制度改革後學校首屆研究生。出身農家的康振生,親眼目睹過條銹病對小麥生産造成的巨大損失,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的性格,也讓康振生在廣袤的田野上萌發出依靠科學助農增産增收的夙願。

  他師從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李振岐教授,開始了科研生涯。在李振岐帶領下,康振生多次到甘肅隴南、隴東、陜西關中小麥條銹病發生重點地區開展調查。

康振生:矢志小麥病害研究三十多年 讓中國農業科研成果“走出國門”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工氣候室 央視網記者 弟辰晨/攝)

  他們密集的調查,反復的論證,從數千個分析材料和染病小麥植株上,通過大量分析實驗與田間接種,在國內首先發現嚴重危害我國小麥主要品種的條銹菌新致病菌係,並對該菌係的發展趨勢和危害性作了準確預測,提出的防治策略和解決途徑被農業生産部門採納,對防止和減輕小麥條銹病的危害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該成果1987年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成為“小麥癌症”攻克者

  被稱為“小麥癌症”的小麥條銹病是一種通過空氣傳播的低溫真菌病害,是世界小麥生産的主要公敵之一,常造成小麥減産10%到30%,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小麥絕産。

  多年來,康振生帶領團隊以病原真菌與寄主小麥的互作關係為主攻方向,從組織學、細胞學、分子細胞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尋找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小麥條銹菌年年頻繁變化。

康振生:矢志小麥病害研究三十多年 讓中國農業科研成果“走出國門”

  (康振生院士辦公室內的小麥條銹菌及其寄生的小檗 央視網記者 弟辰晨/攝)

  為了查清小麥條銹病越夏區小檗的種類,康振生帶領團隊成員踏遍甘、陜、川、雲四省的山溝溝,堅持對小麥條銹病發生情況進行考察,經過大量田間跟蹤調查研究,尋找自然條件下的小麥條銹菌在小檗上安營紮寨傳宗接代的證據,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試驗,最終獲得了重大發現:有性生殖是我國條銹菌致病性變異的主要途徑。小麥條銹菌正是在廣泛分佈于西北山區的灌木樹葉——野生小檗上“生兒育女”,才使得新一代病菌成為小麥品種的“殺手”。2017年8月26 日,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植物病理學年評》,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康振生團隊建立了小麥條銹病異地測報技術系統,病害預報準確率達90%以上。構建了以“作物結構調整、抗病品種佈局、藥劑拌種、冬孢子隔離、小檗處理”等為措施的“越夏易變區”治理技術體系,使“越夏易變區”初始菌源量減少40%,新小種出現頻率降低50%,抗病品種使用年限延長3-5年,對全國條銹病有效控制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康振生:矢志小麥病害研究三十多年 讓中國農業科研成果“走出國門”

  (康振生院士在實驗室裏講解農業科研 央視網記者 弟辰晨/攝)

  研究成果惠及“一帶一路”多個國家和地區

  小麥條銹病是長期影響全球小麥生産安全的嚴重生物災害。作為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的主要學術&&人,康振生率領團隊在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發生規律、致病機理與防治技術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康振生推動創立的“中國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在我國 12 個省區市應用,使條銹病發生面積減少了50%,每年挽回糧食損失20億公斤以上,年均增收節支達 40億元。

康振生:矢志小麥病害研究三十多年 讓中國農業科研成果“走出國門”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條銹菌互作室 央視網記者 弟辰晨/攝)

  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康振生團隊陸續與哈薩克斯坦、土耳其、埃塞俄比亞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採集並研究了1300多份小麥條銹病病原菌標樣,讓小麥優質高産的中國農業科研成果“走出國門”。

  如今,康振生依舊忙碌,但他現在考慮最多的是培養年輕人,讓他們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儘快成長。“揭示條銹菌毒性變異的遺傳與分子機理工作才拉開序幕,今後,在從事科學研究的同時,要把後邊的年輕人培養好,使得我們的農業科技,真正的由過去的跟跑並跑進入領跑階段。”(部分資料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實時熱點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