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經視訊

農業機械化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農 來源:央視網 2018年10月17日 18:3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從河南省農業廳獲悉,近年來,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農機系統以加快農機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心任務,以“四優四化”為著力點,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這一主線,大膽創新,穩中求進,持續推動河南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

  農業機械化是河南省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支撐,在替代人力、節本增效、集成應用農業技術和推進規模經營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河南省農機部門聚焦科技創新,瞄準農業綠色發展、産業結構調整、規模經營和全程機械化需求,以構建標準化、區域化、規模化的全程機械化生産體系為牽引,解決“有沒有”與解決“好不好”並重,以短板機具、高端産品、智慧裝備為主攻方向,全力推進農機化科技創新,大力增加高效、節本、綠色、智慧機械的有效供給,提升技術集成配套和推廣應用水平。

  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河南省農機部門大力推廣和引進農機新機具、新技術,使越來越多技術先進、操作簡單的農業機械出現在了田間地頭,為鄉村振興注入了科技力量。全省農業機械化的快速、健康發展為鄉村振興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A、農機購置補貼助推農業機械化

  農機購置補貼是黨中央、國務院重要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之一。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為貫徹落實河南省委、省政府“四優四化”、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工作部署創造了條件,有力促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農業機械原值達到828.54億元,比實施購機補貼政策之初的2003年增長121%;農機總動力突破1億千瓦,比2003年增長44.4%;拖拉機擁有量達到363.40萬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機45.86萬台,比2003年分別增長35.3%和4.26倍;聯合收穫機達到27.84萬台,增長3.69倍;配套農具733.88萬台,增長55.5%。農業生産關鍵環節的一些機具實現了快速增長,如玉米收穫機達到7.9萬台,花生收穫機7.51萬台,薯類收穫機2578台。農業生産一些薄弱環節機具實現歷史性突破,從無到有到快速成長,如水稻插秧機達到6799台,打捆機達到5895台,糧食烘乾機達到2541台,農用航空器1873台。近幾年,河南省小麥機播、機收水平均穩定在98%以上;玉米機播、機收率分別達到91.4%、81.9%;水稻機收率達到87.6%;花生機收率達到57%;機械耕整地做到了應耕盡耕,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穩步提升。農機購置補貼的實施,帶動了農機工業的發展壯大。河南省農機工業總産值連續多年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長速度,也帶動了相關産業的發展,為全省經濟實現持續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B、農業機械化發展成效顯著

  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8%,比全國平均水平(66%)高15個百分點,比政策實施之初有較大幅度提高,標誌著河南省農業生産方式由人畜力為主進入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新階段。現代農業生産優化了農機農藝融合發展,逐步解決“種什麼、怎麼種”問題。如玉米種植環節的規定行距就是考慮了機收的要求,水稻的機插也迎合了機收的需要。花生收穫機的技術突破,推動了花生種植面積的增長,今年種植面積達到2200萬畝,較去年增加近300萬畝。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持續提升,有效推動河南省農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推動先進農業技術標準化、集成化、規模化推廣應用,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産力。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對糧食增産的貢獻率達20%以上。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誰來種地”成為國家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農業機械化有力保障了農業穩定發展,加速了農業現代化進程,為全省糧食生産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過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近年來,全省各級農機部門大力開展技術培訓,著力培養農機手和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全面提升農民科學素質。經過培訓的數十萬農機手,懂農藝技術、會操作機械、善經營管理,成為新型農民的代表。可以預計,將來從事農業生産主要是以農機手、合作社為代表的,以機械化生産方式為主導的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加速的今天,農業生産仍持續快速增長,農業機械化功不可沒。由於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傳統“三夏大忙”已成為歷史,夏收時間已由原來的一兩個月縮短到20天左右,今年更是縮短到12天,比2017年減少5~7天。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優化了農業種植模式,促進了農業生産的規模化、標準化、輕簡化、智慧化,改變了農民的生産生活方式,已成為實現農業節本、提質、增效和加速農業現代化步伐的關鍵手段。

  河南省著力推廣五項農業機械化新技術

  農機新技術新裝備有效供給不足,是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最大“短板”和“瓶頸”。目前我國農機産品中高端産品不多、産能過剩與缺門斷檔並存、機具適應性可靠性有待提高以及農機農藝融合不夠、技術集成配套不足等結構性矛盾突出。

  為加快農業機械化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提高河南省農機化綜合水平,結合河南省實際,河南省農機部門確定了5項農機化主推技術。

  1、小麥機械化免耕覆蓋播種技術

  小麥機械化免耕覆蓋播種技術是指在小麥、玉米兩茬輪作地區,玉米收穫後不進行耕整土地,直接使用小麥免耕施肥播種機一次完成帶狀旋耕、小麥播種、施肥、鎮壓等複式作業的小麥栽培技術。

  小麥機械化免耕覆蓋播種技術作為保護性耕作四大關鍵技術之一,具有減少機具進地次數,降低機具對土地的碾壓程度,省工、省時,降低生産成本等優勢,為上下茬作物有效銜接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便利條件。

  技術優勢:①增産。地表覆蓋秸稈及殘茬使土壤有效水分增加、肥力提高,利於小麥增産。試驗數據表明,在一年兩熟輪作地區,小麥免耕覆蓋播種比常規播種平均畝增産5%左右。②減少進地次數,降低作業成本。傳統常規小麥播種需要耕、整、播三次進地,小麥免耕覆蓋播種機可一次完成多項作業環節。③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減少澆地次數。傳統常規小麥播種需要耕整土地,地表裸露,易形成風蝕和水蝕,大量降水白 白流走。小麥免耕覆蓋播種由於秸稈覆蓋地表,緩解了雨滴的衝擊力,有效阻滯雨水的徑流,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另外,秸稈覆蓋地表,水分不易蒸發,提高了土壤的保墑抗旱能力,減少澆地1~2次。④涵養土壤提高肥力。秸稈粉碎還田,直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有效養分,而且覆蓋層阻滯了養分揮發和表土養分被雨水徑流帶走。試驗數據表明,秸稈覆蓋年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0.03%~0.06%,速效氮、速效鉀提高0.8%~1.2%。⑤減少污染保護環境。小麥免耕覆蓋播種解決了秸稈粉碎還田後不易播種的難題,有效減少了秸稈焚燒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2、花生機械化收穫技術

  花生機械化收穫技術主要包括花生機械化分段收穫技術和聯合收穫技術。花生分段收穫技術採用花生挖掘收穫機和撿拾摘果機分段完成花生收穫作業;花生聯合收穫技術採用花生聯合收穫機一次性完成花生收穫作業。

  花生收穫用工量多,勞動強度大,生産成本高,長期處於機械化發展薄弱環節。近年來,河南省制定了花生收穫機械化作業技術規範,大面積示範推廣花生機械化收穫技術。目前,河南省主推花生機械化收穫技術為分段收穫技術。

  根據多年跟蹤調查,機械化收穫與人工收穫相比,平均畝減少損失10公斤左右,按5元/公斤計,畝增收50元;機械化收穫每畝節省人工3個,按70元/人/天計,畝節本210元。畝節本增效共計260元。

  3、玉米籽粒機械化收穫技術

  玉米籽粒機械化收穫技術,是對傳統玉米生産技術的重大變革,採用適宜的玉米籽粒收穫機提高收穫質量,配套烘乾設施,解決了收穫期緊張、晾曬難和黃曲黴素高等問題。通過對技術的組裝配套,可大幅降低生産成本,同時可以改善玉米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玉米籽粒機械化收穫技術已成為我國玉米生産轉方式、增效益的主要技術途徑,也是未來我國玉米生産全程機械化的發展方向。

  與機械摘穗收穫作業相比,機械化收穫籽粒減少了田間和傳統場院晾曬及脫粒環節,每畝可降低作業成本100~150元,並可有效降低晾曬、運輸環節的損失與霉變,增産增效顯著。此外,收穫時秸稈還可直接粉碎還田,培肥地力,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4、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

  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就是在農作物收穫後,使用秸稈粉碎機直接將作物的秸稈(麥秸、玉米秸等)進行就地粉碎並覆蓋在地表的一項機械化技術。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的實施不僅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提高作物産量,而且可以爭搶農時,解決秸稈出路,避免焚燒秸稈,減少環境污染。河南省的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主要包括小麥和玉米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 技術優勢:①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通過利用秸稈還田可以使土壤中的碳源得到增加,秸稈中的碳經過土壤微生物腐解後形成大量的有機碳存儲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有機碳的含量,培肥地力。②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秸稈還田改善了耕層土壤物理性質,引起土壤中生化反應進程發生改變,從而提高了耕層中土壤酶活性。③改善土壤蓄水能力。秸稈還田後隨著土壤中團粒結構和團聚體數量的增加,土壤孔隙度也逐漸增大,可以提高土壤的滲水能力和保水能力。④促進根係發育。秸稈還田可以促進作物根係的生長和發育,提高農作物的産量。⑤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環境。秸稈還田避免了秸稈焚燒所造成的大氣污染和資源浪費的問題,對改善環境和農作物資源的有效利用有重要意義。

  5、機械化深松整地技術

  機械化深松整地技術是不翻土的耕作作業,是在不打亂原有土層結構的情況下,利用機械鬆動土壤,打破犁底層,加深耕作層,創造虛實並存土壤結構的一項先進實用的耕作技術。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基礎,是確保糧食穩産、增産的重要因素。年復一年的淺耕、旋耕與機具碾壓、人畜踩踏,加上大量不科學地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嚴重,耕作層變淺,犁底層變厚變硬,密度變大,孔隙度變低,透水性變差,阻礙了土壤上下水氣的貫通和天然降水的貯存。特別是連年的旋耕作業,導致土壤中蚯蚓等生物的大量減少甚至絕跡,土壤毛細管遭到破壞,土壤養分輸送能力變差,難以維持作物正常生長對水、肥、氣、熱的需求,致使地表徑流現象十分突出,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明顯不足,嚴重制約著糧食作物的穩産、增産。機械化深松整地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利於作物扎深根,起到澇能蓄水,旱能提墑的效果;有助於氣體交換,礦物質分解、活化微生物、培肥地力,是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主要內容之一。機械化深松整地技術順應了當前倡導發展低碳農業的大趨勢,應用該技術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既可較大幅度地提高農作物産量,又可保障農業生産可持續發展。

  技術優勢:①小麥平均增産10%~15%,玉米平均增産5%~10%。②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1.5%~3.0%,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04~0.26g/?。③減少田間灌溉次數1~2次。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實時熱點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