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經視訊

新型職業農民的“領頭雁”

三農 來源:農民日報 2018年04月19日 13:3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劉欣 記者郝淩峰

  “這玉米深松全層施肥精播機集機械深松、免耕播種多層施肥等多道工序于一身,讓種植玉米更省事兒,種植的玉米抗倒伏、長勢旺、産量也高。”4月中旬,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柳林屯鄉天亮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軍海指著院子裏一字排開的農業機械説。

  趙軍海是東牛村人,1987年被中科院欒城185試驗站聘為果樹技術員,成了一名合同制工人,但他並不滿足於端了一個鐵飯碗,而是刻苦學習果樹科學管理技術,希望能學以致用回鄉帶富家鄉父老鄉親。2000年4月,掌握了科學務果技術的他回到了東牛村重新做一名農民,並&&成立了天亮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趙軍海通過欒城區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培訓,終於拿到了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成為欒城區首批持證新型職業農民。“我不僅要做一名新型職業農民,還要&&讓我的社員都成為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趙軍海信心十足地説。

  近年來,欒城區通過組織學習培訓、考核認定,像趙軍海這樣“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增加,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正在逐步擴大。

  在東牛村,合作社的成立讓社員嘗到了甜頭,47歲的楊建國便是受益者之一。楊建國在村裏有8畝承包地,由於土地少不能規模經營,播種、施肥、除草、澆水、收割這些地裏的活兒只能自己幹,有心在農閒時外出務工,但又怕耽誤地裏的活計,所以日子過得緊巴巴的。2015年,楊建國將土地全部流轉給合作社,自己則在合作社打工,這樣一來就緩解了他的家庭困難。

  “我現在澆地不用拿锨、噴藥不用進田、種地也不用跟耬,跟城裏人一樣按時上下班,還能輕輕鬆鬆掙大錢。”趙建國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只是靠種地獲得收入,現在把土地託管給合作社還能掙雙份錢。合作社每年給我家土地流轉費1.12萬元,我在合作社上班還能掙2.16萬元,這樣一來比自己種地每年還能多掙2萬多元呢。”

  “一個人富不算富,一想到是我帶領農民共同致富,成就感倍增,勁兒頭更足!”趙軍海美滋滋地説。截至目前,天亮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共經營耕地1.3萬餘畝,建有2個種植基地和1個育種基地,輻射欒城區5個鄉鎮26個村,覆蓋47個合作社、種植大戶,涉及農戶3000余家,每年帶動農戶增收高達585萬餘元。

實時熱點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