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關於新型城鎮化目前尚未有標準定義。一般認為,新型城鎮化主要有四個方面內涵:一是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城鎮化;二是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城鎮化;三是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四是人口積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務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其推動作用有五個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創造大量新的投資需求;新型城鎮化發展有利於擴大消費需求;新型城鎮化進程有利於提高居民收入;新型城鎮化將推動産業積聚和升級;新型城鎮化有利於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和差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2011年達到51.3%。目前,我國仍處於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同時也面臨人口與資源、環境矛盾加劇,城鄉差距擴大,産業結構升級與就業壓力巨大等問題,需要對我國的城鎮化戰略進行繼承、調整和優化,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和特徵
新型城鎮化,是相對於傳統城鎮化而言,目前尚未有標準的定義。新型城鎮化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內涵。
1.新型城鎮化是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城鎮化
城鎮化是工業化的依託,是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彼此相互聯絡,相互促進。推進城鎮化,要充分發揮工業化的引領作用、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作用,實現“三化”有機融合。同時,新型城鎮化要從城鄉分割的現實出發,注重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注重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時代文明向農村擴散,讓城鎮化的進程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過程,以形成城鄉互補、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使落後的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為工業化城鎮化協調推進、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的一元化現代化結構。
2.新型城鎮化是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按照“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要求,依託城鎮的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聚集産業和人口,努力發展低耗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節能減排,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按照城市標準,對垃圾、污水、噪音等污染物進行達標處理和控制,增加綠地、林地面積,突出城市生態建設,推動城市與自然、人與城市環境和諧相處,建設生態城市。保障城鎮化的質量、效益和福利,實現城鎮化的可持續推進。
3.新型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
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功能配套完善為原則,合理控制大城市過度擴張,加快健全中小城市硬體設施和軟體服務,注重産業的合理佈局與配套集群發展;注重做大做強新型産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注重生産凡是和工藝流程創新升級,推動城鎮向數字域、信息域、智慧域、知識域方向發展,引導人口和産業集中集聚,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發展格局,促使城鎮地理空間優化、中心城市與衛星城鎮共同繁榮,造就城鎮宜居宜業宜游的環境。
4.新型城鎮化是人口積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務協調發展的城鎮化
只有勞動力的非農業化和勞動力的空間轉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僅有人口的集聚和産業的優化,而不能讓進城農民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務,沒有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居環境的改善也稱不上高質量的城鎮化。要改革城鎮人口社會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居住地登記體制,讓外來常住人口在醫療、教育、養老、失業救濟等方面與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權利,賦予外來落戶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權”。
新型城鎮化的帶動作用分析
1.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創造大量新的投資需求
新型城鎮化一方面將繼續擴大城市數量和規模,另一方面對城市基礎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推進城鎮化將帶動房地産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工程建設,直接擴大對第二産業中的冶金、建材、建築、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行業的需求;同時還將擴大對房地産、現代物流、設計規劃、諮詢服務、金融保險等第三産業的需求。以上産業都將延伸産業鏈條,産業相關效應明顯,其發展能夠擴大投資需求。據測算,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至少需要10萬元,若每年增加1000萬城市人口,就需要1萬億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再加上需要增加的公共服務投資,投資潛力巨大。由此引發的投資可以消耗大量的鋼鐵、水泥等建築材料,極大地緩解冶金、建材等行業産能過剩的壓力。
2.新型城鎮化發展有利於擴大消費需求
城鎮化的難點和核心是真正實現農村進城人員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新型城鎮化把農民變為市民,必然會帶來消費方式的轉變和消費規模的提升,實現經濟的服務化,文化、旅游、休閒、家政、美容等行業的服務水平將不斷提升,享受型消費所佔比重必然會不斷提高,進而逐步實現消費結構的升級;新型城鎮化將改善居民消費環境,逐步改變農村進城人員的消費行為,在勞動收入佔比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基礎上,逐步提高邊際消費傾向;城鎮相對較好的社會保障體系,也有利於減少預防性儲蓄,從而促進消費。據測算,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是農村居民的3.6倍,一個農民轉化為市民,每年將增加1萬多元消費,我國城鎮化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吸納1000多萬農村人口進城,可以帶動11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
3.新型城鎮化進程有利於提高居民收入
一是從農村轉移到城鎮來的人員主要從事第二、三産業,他們的收入水平高於原來在農村的收入水平。二是每年數以千萬計的農村人員轉入城鎮,帶動萬億級投資和新增消費,可以增加原有城鎮居民的收入。三是大量的農村富餘人員轉入城鎮,加速土地向專業戶集中,農村勞動生産率可以提高,可以提高留在農村的人員其收入。同時,推進城鎮化,大量農民進入城鎮,增加了城鎮人口對農産品的需求量,有利於農産品價格穩中趨漲,也將增加農民的收入。
4.新型城鎮化將推動産業積聚和升級
一是城鎮化可促進産業集聚。由於城鎮相比農村往往具有資本技術、交通運輸、居住條件、人力資源、通訊設備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大量的勞動力和生産活動不斷向城鎮聚集,城鎮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推動産業結構不斷升級。二是推動第三産業快速發展。城鎮化發展不僅能夠推動以教育、醫療、社保等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發展,也能夠推動以商貿、餐飲、旅游等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型服務業和以金融、保險、物流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産型服務業的發展,而且這種發展是城鎮越大,發展越快。服務業發展越快,新市場擴充的量就越大。
5.新型城鎮化有利於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和差別
新型城鎮化在注重城市的開發建設和功能完善,更加重視農村地區的基本生産和生活條件改善,合理引導人口、資金和技術等要素主要流向,加大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推動,着力縮小城鄉收入、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加快實施城鄉統籌協調和一體化發展。
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三大重點工作
1.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積極推進農民向市民的轉化
放寬直至放開城市和城鎮的戶口遷移的准入限制,實行按居住地管理的戶籍制度;加強社會管理配套制度改革,以社保、醫療等公共服務為突破口,切實解決農民工實際生活困難,對進城農民給予充分的身份認同,同時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對農民提供基本社會福利。逐步剝離附着在戶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2.合理引導要素集聚,實現土地集約式發展
一是大力推進城鎮化規劃的制定與實施,對土地的開發利用進行科學長遠的規劃佈局,促進生産功能配套、完善和高效,發揮生産領域的經濟效益;促進生活功能安全、便捷和舒適,發揮生活領域的社會效益;促進生態功能平衡、穩定和可持續,發揮生態領域的環境效益。二是創新市政基礎設施的籌資、運營和管理模式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促進城鎮設施為農村服務,提高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效益。三是支持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推進以高新産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化,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潛力,推進産業特色化發展。
3.提升創新驅動能力,增強城市發展後勁
着力在體制機制、服務功能、科技教育、創新主體、人才素質、政策引導、居住環境等方面提升城市創新功能,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激發城市創新活力,增強城市創新競爭力。要合理統籌發展勞動密集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注重提供就業機會和打造創業平臺,為提高收入和消費水平提供支撐;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開發和利用,發揮企業主體和政府引導扶持作用,促進集成創新和自主創新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提升城鎮化的技術含量和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