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外媒解讀坎昆協議:以妥協獲共識 減排毫無進展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5日 09: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中新網12月14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4日刊出評論《“坎昆協議”值得歡呼嗎?》説,仔細審視坎昆氣候大會的成果,在關鍵的減排問題上,毫無進展。坎昆大會不但未能將哥本哈根大會之後各國做出的減排承諾納入協議,反而在會議當中出現了發達國家立場“集體倒退”的現象。作為碳排量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毫無誠信地推卸責任,為坎昆減排談判注入了最大的失敗因子。

  文章摘編如下:

  氣候談判似乎習慣了在最後的時刻“絕地反擊”。在拖延了一天后,11日,參加墨西哥坎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近200個國家的部長們終於拿出了兩份所謂“折衷”協議。很多人為此歡呼雀躍,的確,在全球經濟依然陰霾重重、自私自利和孤立主義盛行的情況下,坎昆能夠在森林保護、資金支持、適應氣候變化和技術轉讓等方面達成共識,著實不易。

  減排毫無進展

  不過,仔細審視它的成果,恐怕並不像宣傳得那樣意義重大。“綠色基金”這項最重要的成果實際只在去年哥本哈根協議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小步,至於2012年後龐大資金來源如何確保,還是沒有方案。在關鍵的減排問題上,更是毫無進展。坎昆大會不但未能將哥本哈根大會之後各國做出的減排承諾納入協議,反而在會議當中出現了發達國家立場“集體倒退”的現象。

  作為碳排量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由於國內政治的陡然變化,17%的減排承諾被擱置在國會山,曾經試圖發揮領導作用的奧巴馬和他的談判代表毫無誠信地推卸責任,這為坎昆減排談判注入了最大的失敗因子。在會議第2天,日本即強硬表態“永遠”不接受《議定書》在2012年後的二期減排承諾,加拿大和俄羅斯也旋即威脅“放棄”減排目標。

  最後在坎昆協議的語言表述中,顯然沒有了哥本哈根的信心。會議僅勉強表示“認可”科學家的建議,毫無實質內容地聲稱將繼續努力,“及時確保第一承諾期與第二承諾期之間不會出現空當”。至於各國碳減排量如何分配,下一步是尋求延展《京都議定書》,還是促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新協議,卻語焉不詳。在這一點上,可以説連哥本哈根都不如。

  這樣,“峇厘路線圖”的計劃再次落空。坎昆只得像以前一樣,沮喪地將自己的使命推給下屆南非德班氣候大會和未來難以預料的無盡等待中。與此同時,在減排陷入如此政治僵局的情況下,指望一年後在德班“全面大妥協”,實現與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的無縫銜接,似乎越來越不可能了。要知道,德班要完成的是在8年當中減排25%-40%、在2050年前實現排放減半的艱巨任務。到目前為止,發達國家承諾的減排平均值只有16%,差距甚大。值得一提的是,《京都議定書》4年平均減排值僅5.2%,而且實際上只在41個主要工業化國家當中談判達成。即使這樣,其談判也用了7年,從1997年簽署到2005年生效,又用去了8年時間。

  政治家必須對人類負責

  一邊是低地國家聲嘶力竭的呼喊,一邊是氣候談判的拖延不決。發展中國家敦促發達國家正視責任,行動起來,發達國家則把眼睛盯著碳排放總量接近40%的中美兩國。在嘈雜的爭吵中,由一百多個國家組成的國際多邊氣候談判越來越顯得“群龍無首”,各自從自我利益出發,滑向了多個集團拉鋸混戰的無序局面。

  氣候談判的這種狀況讓人擔心。世界貿易組織發起的多哈回合談判正是在漫長混亂、缺乏實質進展的爭吵當中陷入僵局的。不過,兩者又有很大不同。當全球層次的貿易談判走不出困境時,成員國還可以通過推進區域聯合實現共贏。尤其是,多哈回合的失敗儘管會使全球福利受損,但還不至於將人類推向生死邊緣。很顯然,氣候談判遠沒有這種迂迴和從容。

  從2005年11月在蒙特利爾啟動了“後京都談判”以來,至今已有5年時間。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小組第4份報告發佈後,各國又有不少報告佐證了其對未來的悲觀預測。實際上,不僅有日趨緊迫的科學警告,近些年,反常的極端氣候如熱浪、颶風、洪澇等頻繁襲擊地球各個角落,也陡然增加了人類的危機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站到科學一邊,要求政治家邁出更大步伐。在人類的共同命運面前,厚實的國家硬核亟需打破。政治家不僅要對自己的國民負責,更要為整個地球和人類的未來負責。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