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禾刀:從“洗蝦粉”到“洗蟹粉”,奸商何其多?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09日 08: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媒體日前披露了經“洗蟹粉”喬裝打扮的“山寨版大閘蟹”出現在南京下關惠民橋水産品市場,6日上午記者對該市場進行了回訪。據管理人士介紹,近幾日市場上已不存在“經過浸泡清洗”的螃蟹。然而,記者卻以1元一個的價格拿到了“固城湖名品蟹”的防偽商標,大量“貼牌螃蟹”的背後,似乎也預示著市場管理疏漏的問題未發生本質改變。據了解,“洗蟹粉”與“洗蝦粉”一樣,都含有工業原料草酸。所謂的“洗蟹粉”其草酸含量可能比“洗蝦粉”更高、更毒。(《揚子晚報》10月7日)

    “洗蝦粉”疑雲未散,“洗蟹粉”卻已粉墨登場,無疑加重了許多人對餐桌越來越有“被化學”的恐懼心理。儘管專家傳授了經“洗蟹粉”洗刷過的螃蟹辨識技巧,但對消費者而言,掌握這樣的生存技能太過鬱悶。特別是,如果不對違法行為予以堅決棒喝,更多的類似“創舉”,又怎不逼著消費者不得不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

    8月下旬,當一些龍蝦食客罹患“肌溶解”,“洗蝦粉”在上海有關部門去年披露並嚴厲禁止一年後,再度出山。公眾翹首以待,期望看到“洗蝦粉”真相,尤其是有嚴格預防和懲戒措施隨之“閃亮登場”。然而,儘管時隔一月有餘,隨著龍蝦逐漸轉入尾市,原本信誓旦旦的調查至今不見回音,更不見有部門站出來承擔責任。

    前車之履,後車之鑒。毫無疑問,無論是“洗蝦粉”還是“洗蟹粉”,一開始均源自少數奸商。當“洗蝦粉”大行其道而難受監管,更別奢談打擊與懲戒時,“更毒”的“洗蟹粉”接踵而至自然不甚奇怪。在低成本的違規風險面前,趨利衝動自然牢牢壓制了守法的誠心。當“守法吃虧”成為經營現實時,“洗蟹粉”實際是對本來成本更高的守法者予以逆淘汰。

    回想近年來那一起起“化學食品”事件,與商販守法意識一起崩塌的,當是本就卑微的商業倫理。在健康的商業倫理環境下,守法誠信理當得到更多回報。而商業倫理的堅守與捍衛,既離不開法制體系的完善,商人的自覺與敏行,更取決於執法者對法律精神的努力踐行。雖然不能排除確有一些商人會守法經營,但市場監管部門才是捍衛商業倫理的最後一道防線。退一步講,即便法律有疏漏,監管部門也會掌握“第一手資料”,及時制訂應急措施,以免釀成風險。

    執法走馬觀花、敷衍塞責的問題不解決,只是拿幾個“奸商”開刀,並不足以震懾違規者,反倒可能因為被懲戒的小概率,反向激勵更多守法者篤信“無姦不商”的灰色哲學,“洗蟹粉”便是活例之一。

(禾 刀 原題:因為“洗蝦粉” 所以“洗蟹粉”)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