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李德民:總理心中的“人”字越寫越大

 

CCTV.com  2010年03月14日 13:1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  

     今天北京春雨、春雪,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剛剛閉幕,溫總理從人大會場來到記者的身邊,引人矚目的中外記者招待會正在進行……

  “人民是用堅實的步伐走過了不平坦的道路,這將會在歷史上留下印跡。”記者會剛開始,溫總理就提起人民。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到今天答記者問時説“我深深愛著我的國家,沒有一片土地讓我這樣深情和激動,沒有一條河流讓我這樣沉思和起伏。”總理的家國情懷、赤子之心,令人感動。

  讀開幕時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聽閉幕後總理的答記者問,人們感到總理心中裝著人民,裝著國家,而 “兩會”把總理心中的“人”字越寫越大,既寫出中國人要更加幸福,也寫出中國人要更有尊嚴;總理心中的“人”字越大,老百姓就越幸福、越有尊嚴。

  “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這句話是首次出現在中國政府的工作報告中,有新意,更有深意。它關係到中國人的“飯碗”,還關係到中國人的“臉面”,而“飯碗”和“臉面”關係密切。聽總理答記者問,聽出了關於幸福和尊嚴的意義,由此引發筆者關於“人活一碗飯”和“人活一張臉”的思考。

  先説“人活一碗飯”。幾千年來,饑寒和死亡、溫飽和生存,使中國人對“飯碗”無比敏感,既珍惜,又恐懼,“民以食為天,吃飯第一”、“衣食足而後知榮辱”,人們見面時的一聲“吃了嗎?”道出多少滄桑、多少渴望,世上沒有比饑餓更令人痛苦和尷尬了。翻看舊中國餓殍遍野、饑寒交迫的歷史,無論志士仁人的革命,還是獨夫民賊的統治,説到底都是為了“飯碗”。區別在於,是為蒼生,還是為自己。説“飯碗”,不能不説近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如果要問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最大的作為、最大的貢獻、最大的成就是什麼?人們會有千言萬語,但一言以蔽之,就是讓老百姓吃飽了飯。面對13億多張要吃飯的嘴、耕種18億多畝或肥或瘠的土地、確保1萬多億斤或粗或細的糧食,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的政黨、政府面對這樣的問題?有哪一個總理面對這樣的問題?這是中國的國情,這是中國的特色,這是中國總理的責任。中國終於解決了吃飯問題,還有往房、醫療、上學、養老等一系列問題正在解決之中。

  再説“人活一張臉”。所謂“臉”,即尊嚴。人的尊嚴,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沒有“飯碗”的日子是痛苦的,沒有“臉面”的日子是屈辱的。在解決了“飯碗”問題之後,“臉面”問題日漸突出。溫總理在“兩會”前和網民交流時,闡述了“尊嚴”的三個含義:每個公民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範圍內,都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由和權利,無論是什麼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權;國家的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以每個人的發展為前提,因此,我們要給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讓他們的聰明才智競相迸發。

  今年的“兩會”閉幕了,筆者還記得去年溫總理答記者問時引用的一句古詩:“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在2010年的早春, “兩會”把總理心中的“人”字越寫越大。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目標呈現在老百姓面前,而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當然很不容易,但正如溫總理今天所説:“華山再高,頂有過路。”中國人民對於登上“華山”,過上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好日子,正沿著中國特色之路大步向前。

 

責編:任釗奇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