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劉健:“教育券”這茬兒就不提了吧

 

CCTV.com  2010年03月12日 08:5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來,在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建言獻策的熱潮中,一個經濟學界和教育界人士耳熟能詳的概念又被頻頻提起——“教育券”。有媒體直接以社論的形式發出呼籲:“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旨在優化教育政策,促進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所以,不妨多做些諸如‘教育券’之類的政策創新。”

  關於“教育券”的設想,堪稱經濟學説史和教育制度史上最優美、可愛的創新思維成果之一,自經濟學大師弗裏德曼提出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各國迷之者甚眾。它的思路簡潔明了,邏輯如同剃刀一般鋒利——政府把教育經費折算成一定數額的有價證券(即“教育券”)發給每位學生。家長和學生可自主選擇收費標準不同的學校就讀,不足部分自己支付,不再受學區或學校類別的限制,而學校把所收集的教育券向政府兌換現金,用以支付辦學費用。於是,學校間為爭取學生而互相競爭(爭取更多的學生就意味著爭取了更多的政府教育經費),就必須努力改善教育質量。開放的自由的教育市場必然提高學校的效率和效能。

  這一概念自2001年引進中國,于浙江省長興縣進行試驗,立即在學界和媒體獲得熱烈讚譽。其影響所及,延綿至今,仍有許多論者把推行“教育券”制度作為中國教育改革的治本之策。少有人知的是,理想的“教育券”制度早已經為實踐所否定。

  最先承認這一點的,是其當初最熱情的鼓吹者之一、一向堅定地認為“市場從不失靈”的學者薛兆豐。2003年春,他的文章還鼓吹“教育券”的實施越簡單越好、越早越好,到了2005年底,即已另撰文章改口:“我一直認為教育券制度不僅能顯著減少教育經費的錯用,還能從根本上提高教育質量。這個觀點至今不改,但我也越來越意識到,教育券面臨三個根本的難題,使得它幾乎不可能實施。相比之下,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才是提高教育效率的捷徑。”

  兩年後,另一位同樣堅定地崇拜弗裏德曼的青年學者冀志罡,也公開提出“教育券制度應當緩行”。他説:“教育券雖好,卻不可行。一個好主意應該既優秀,又可行。真實的世界總是格外複雜,每個人都有利益所在,不像經濟學家手裏的數學符號可以隨意搬弄。”

  在中國,若是連這兩位都認為教育券制度不可行,那就是徹底的不可行了。

  再看實踐,“教育券”制度登陸中國的第一站——浙江長興,後來有何下文?中國青年報記者從當地官方獲悉:“因義務教育階段全免費,教育券已不再發放。”——弗裏德曼當初提出教育券設想,恰恰針對的就是美國免費義務教育由政府包辦的弊端。某種程度上,就是為治療義務教育這個病,才研製出來這麼一種藥。為什麼今天反倒因為患上這個病了,卻認為自己沒有再服這個藥的必要了呢?

  因為長興當初真正試驗的教育券,雖然名字確實叫這個可愛的名字,但實際上卻根本就不是其學界熱情追捧者心目中的那個東東。弗裏德曼設計教育券的初衷,只是為了提高效率,長興搞的卻是公平優先;弗裏德曼設想的運行模式是“先發後選,官隨民選”;長興教育券卻是“先選後發,民隨官選”;弗裏德曼設想的教育券是激勵家長去選好學校;長興教育券卻是激勵家長去選弱勢學校。弗裏德曼生前如果知道他的教育券理論被中國人實踐成了這個樣子,九旬老漢恐怕也會抓狂的吧?

  其實,雖然教育券設想提出55年來,在理論界一直熱度不減,但即使在其發源地美國,也一直沒能推廣開,至今只有幾個小城市在零散地試驗,而且其試驗的路徑也與弗裏德曼的初衷大有距離。如最早(1990年秋開始)試驗的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教育券計劃的申請者絕大部分是非洲裔美國人;1996年秋天俄亥俄州也開始針對貧民學校實施教育券計劃。這種被社會學家加了料的、只發給窮人孩子的“排富性教育券”,為周其仁教授所堅決拒斥——我猜,當他撰文熱情誇讚密爾沃基的教育券試驗的時候,並不知道密爾沃基試驗的正是他所反對的這種排富濟貧的“偽券”。

  弗裏德曼一生,曾經有過幾次類似的“邏輯冒險”。為了把政府干預的危險極小化,把市場的作用極大化,他提出過乾脆取消美聯儲,提出過取消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相比之下,發放教育券不算是最脫離實際的建議。作為純粹的理論思辨成果,它們的價值是一流的,甚至是偉大的。其作為對於社會實踐的警醒,譬如教育券設想對於政府辦教育之無可避免的低效率的警醒,也將一直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直接“拿來”制定改革方略?——還是別那麼書生了吧!

責編:趙春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