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試滾動鼠標查看
首頁
分享
分享
收藏
在遼寧丹東一個叫窟窿山的漁村,有這樣一群年齡在40到60歲之間的拉網人。他們常常要在淩晨2點左右入水下網,大約在淩晨4點的時候開始收網,要在當天將蝦圈(蝦圈:當地漁民對沿海養殖區海水蓄養池子的俗稱)裏的6千多尾河鲀(紅鰭東方鲀,已經解禁可以合法食用)捕撈上岸。圖為10月7日早晨5點22分,拉網人準備收網,此時他們已經在水裏泡了近3個小時。
在海邊,拉網的活兒其實不是最累的,只是有些遭罪,因為泡在水裏時間長了確實很難受,尤其上了年紀以後,得風濕病那是一定的。這位拉網人常常淩晨1點就要起床,“覺睡不好飯吃不好”對他而言已經是家常便飯。
每年7到10月份,是他們作業最密集的時候,尤其在10月份,拉網人每天要泡在冷水裏12小時左右,一天大概能掙200元。圖為10月7日,當天丹東地區氣溫驟降,但這位拉網人的臉上卻挂著笑容。
由於在水裏的時間過長,偶爾,拉網人會用這樣的方式來保存體能。
拉網的時候每個拉網人手裏都會拿著竹竿,用來驅趕海水裏的河鲀。
捕撈河鲀是一項協同性很強的漁業生産活動。這位漁民的職責類似總調度和總指揮,他受雇于蝦圈圈主,需要在拉網人、分揀人以及河鲀買家之間進行協調。
這些來自窟窿山村的拉網人稱,他們屬於“老柳拉網隊”。
拉網人腰間的繩索。
這位略顯瘦削的男人就是拉網隊“隊長”老柳。“拉網的活兒吃的是壯年飯兒,村裏有60多歲的想來跟著幹,我説絕對不行,還能掙錢不要命嗎?”老柳説。由於拉網人特殊的工作環境,他們也制定了一套從業規則:年過60歲就不能再下水了。
她是老柳的妻子,拉網人都喊她“拉網隊副隊長”。對於這個稱呼,“副隊長”有些不好意思了:“別聽他們瞎叫,就是我和俺家老柳把村裏的老爺兒們組織起來,俺們兩口子負責出去找活,掙的肯定要比拉網的人要多一些。説白了就是個包工頭。”
在所有的拉網人中,“隊長”老柳心事最重、擔子也最重,除了要保證活源不斷流,還要跟不同的圈主博弈。“這個活兒沒有秘密,我能掙多少都明擺著,拿到的錢一旦跟大夥的差距太大,就沒人跟我幹活了,養殖區的拉網隊又不止我這一個。”
女人們的主要工作雖然是分揀河鲀,不過在必要的時候她們也會來幫忙拉網。
第一網河鲀終於上岸了。岸上的女人用擋板將平臺上的河鲀擋住,然後快速分揀河鲀。
河鲀的牙齒非常厲害,網具上的破洞就是河鲀的“傑作”,不少河鲀會順著自己咬出的破洞逃跑。
分揀完畢,河鲀被迅速裝上了車。對每一位拉網人而言,全家一年的主要花銷就指望這四個月拉網所帶來的三萬多塊錢收入了。除此之外,他們家裏一般還會有幾畝水田生産口糧。
對於拉網人來説,整理網具並不意味著收工,而是要奔向蝦圈的另一片水域,直至6千多尾一萬多斤河鲀全部上岸。
返回
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