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試滾動鼠標查看
首頁
分享
分享
收藏
在安徽省安慶市高河縣城,有一家連導航都沒有定位到的小食品廠。每到中秋節前後,一些外地車輛卻頻繁進出。“都是來尋味的”,不善言談的女廠長查桂香莞爾一笑。
“太忙了,貨趕不及,東南西北都在催貨。”中秋前幾天,物流壓力大,查桂香親自騎著電瓶車給附近的小超市送貨。
張師傅,是這個小縣城裏唯一能夠做純手工蘇式月餅的師傅。他從18歲開始入行,至今整整30年了。紅綠絲、冬瓜仁、芝麻等一字排開,陳列在製作臺上。
查秀芳是廠長的親妹妹,16歲起跟著張師傅學做月餅,到現在25年了。在姐姐最困難的時候,當年原本不喜歡跟麵粉打交道的她,選擇和姐姐並肩站在一起。
蘇式月餅的手工製作每一步都是關鍵,來不得半點馬虎,多一分或者少一點,都影響口感,都影響餅皮的起酥效果。
查秀芳把多種材料合成的餡稱重過秤,她説:“麵粉要揉得筋道,餡料要充分和勻融合,精準掌握餅皮和餡的比例。”
月餅是季節性銷售食品,每年的中秋前後的兩個月才製作出售。除了用烤箱外,一切工序都是最費事耗時的純手工。查秀芳説,每一年的這個時候都是對過往時光的一種懷念,很多人和事都會交替出現。
八十年代,廠長查桂香和丈夫結婚。與婆家分家後,他和丈夫經營了這家月餅小作坊,經歷過初期學藝的艱辛,創業的艱難,銷售局面的破冰之後,以為從此可以一路順風之際,那年的臘月,愛人在送貨的途中遭遇車禍再也沒有回來,留下前一個月也剛剛出車禍骨折在床的她和兩個年幼的孩子。
短暫的悲傷後,查桂香振作起來。這作坊,有她和愛人無數次憧憬著未來輝煌的樣子,是他們此生共同奮鬥的目標。如今,愛人去了,但是誓言還在,目標還要繼續。
最小的妹妹在她最困難的時候,和姐姐肩並肩走在一起,也見證了食品廠一路的披荊斬棘和風風雨雨。月餅出爐後,一溜兒整齊地擺放在托盤中,外觀油黃,酥皮似粘非粘,層層疊疊,格外誘人,一口咬下去,松、軟、糯,香溢滿口。
算上廠子,這間月餅廠一共只有8名員工。中秋臨近,目前廠子裏暫停其他食品的製作,全部工人都在做月餅。
這位九十歲的老人,每年中秋都會蹣跚著,在兒孫陪伴下,親自來到這裡,聞著熟悉的香味,掰下一小塊月餅,慢慢咀嚼。幾多歡喜在老人的臉上笑成溝溝壑壑:“就是這個味兒”。
月餅包裝簡單,一盒四個,一共10元。查秀芳説,八十年代,小作坊還在家裏的時候,每每中秋來臨,家裏總是擠滿了街坊鄰居,前來等著月餅出爐。現在雖然位置偏僻,離原來的村莊又遠,但是每年這個時候,村裏人還是自行車、電瓶車,摩托車,甚至開著汽車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網上線下,訂購單一沓又一沓。
“手工的一定比機械的好!”查桂香經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她自豪地介紹,她的純手工月餅,暢銷安徽、南京、浙江、廈門、福建等地區。
9月12日,中秋節在即,周邊的超市生怕缺貨,有老闆開著車子親自上門提貨,省了物流的時間。
“少言少語”,“做得一手好月餅”,“老實肯幹”,是街坊鄰居對查桂香的普遍評價。不肯引進機械化,這份在幾年前還廣受周圍爭議的“保守”,現在反而成為這間小廠最可貴的堅持。
市政規劃後,廠子的地址也由原來的城區搬到了高新開發區。晚上七點,送完貨查桂香結束了一天的忙碌,回家休息。
查桂香有一兒一女,都不在身邊。廠區一共有四層,為了節省時間,查桂香索性住在廠區的宿舍裏。
晚上,兒子和查桂香視頻,順帶著幫同事訂購幾盒月餅。她回憶,當年兒子中考時全縣第一名,獎學金全部捐給了家庭貧困的學生。
“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總要傳承。”查桂香説,在很長一段時間,機械加工月餅一度使手工製作受到重創,産量大幅度下滑,工廠門口門可羅雀,陷入極度的困境。“那個時候我們也茫然,還需要堅持嗎?還有未來嗎?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是我們對傳統製作的這份情感,讓我們一直不敢斷了這一門技藝。”從八十年代的家庭小作坊到現在已具規模的加工廠,指尖傳承,歷久彌香。
返回
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