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試滾動鼠標查看
分享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合牧業生産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內寬敞舒適,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捆綁。頂部呈天幕狀,開有天窗,上面蓋著四方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攝影:趙博)
“錫林郭勒”係蒙古語,意為丘陵地帶的母親河。錫林郭勒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境內,面積107.86萬公頃,是世界聞名的大草原之一,也是中國四大草原之一。這裡既有一望無際、空曠幽深的壯闊美,也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態美;又有藍天白雲、綠草如茵、牧人策馬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美。1987年,錫林郭勒草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濕地生態系統。
在錫林郭勒草原上,有一種酷似塞萬提斯筆下唐吉訶德時代的“大風車”,深受牧民們喜愛。這是今天牧民用來提水、照明、看電視的風力發電機。地處內蒙古高原的錫林郭勒草原,是全國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素有“一年兩季風,從春刮到冬”的説法。氣象學家認為,多風的主要原因是錫林郭勒草原地處西風帶,春秋兩季處於強大的蒙古高氣壓前緣,是高低氣壓的過渡帶,因此風力較強。
每到盛夏至初秋,內蒙草原廣袤無垠的原野和丘巒便進入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如果把江南秀美的油菜花田比作婀娜多姿的小家碧玉,那內蒙草原油菜花田的粗獷遼闊,就像是騎著駿馬馳騁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壯漢,更多出了一份彪悍與雄渾之美。
白樺樹被譽為“純情樹”。白樺樹婀娜多姿,筆挺的枝幹仿佛直入天際。白樺樹是額爾古納的市樹。額爾古納的白樺林與別處不同,潔白的樹榦上點綴著點點黑斑,似情人的眼睛。傳説成吉思汗的千軍萬馬途經一片白樺林,認為這是吉祥的化身,在那裏駐足休憩,安營紮寨。來這裡採伐的俄國人在讚嘆白樺樹美麗的同時亦放下屠刀。於是,一首優美動人的俄羅斯歌曲《白樺林》應運而生,傳唱多年。
在內蒙古的草原上,到了夏季,處處可見一種狀似蓮花的金黃色的小花,當地人稱之“金蓮花”。傳説遼代皇太后蕭綽率眾打獵,見一五色花斑梅花鹿,挽弓搭箭,一箭射中。梅花鹿受傷逃奔,蕭太后率眾急追,翻山越嶺,來到一片山清水秀的開闊地。突然,梅花鹿翻身撲倒,消失在一片水草之中,蕭太后率眾趕到,不見了梅花鹿,只見一大片百花盛開的草灘,從此人稱它為五色花草甸。五色花草甸奇花異草不計其數,其中尤以金蓮花最為著稱。此花既可入藥,又可製成上等茶葉,清涼解暑、化痰止咳、潤喉清肺。
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曾是元王朝的首都,始建於公元1256年。它是中國元朝及蒙元文化的發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1988年,元上都遺址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29日,第36屆世界遺産大會將中國元上都遺址被列入了《世界遺産名錄》。
烏蘭布統古戰場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境內西南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在沙漠與草原接壤處,一峰突起,曠世極天。康熙曾以二十萬大軍與噶爾丹大戰於此。當時噶爾丹率軍兩萬餘人,依山傍水,隔河據高岸,"縛駝結陣以待"。清軍以猛烈炮火轟擊駝陣,激戰半日,駝陣終被轟開,血流成河,雙方死傷無數。大戰平息,稠血染紅湖水,湖上紅色的霧靄數日不散,遂得名"烏蘭(紅色)布統(霧靄)"。
阿斯哈圖石林位於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阿斯哈圖”是蒙語,意為“險峻的岩石”。據專家分析,阿斯哈圖石林主要是由冰蓋冰川的創蝕、掘蝕和冰川融化時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沖蝕作用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石林形態多變,渾厚粗獷,在荒野中突兀而立,十分醒目。當地百姓看得久了,看出名堂,於是石林便有了成吉思汗拴馬柱、神劍石、南天門、神女石、姐妹石等名稱。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 堆子" ,是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舊時遍佈內蒙各地,多用石頭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樹枝壘成的。敖包原來是人們在遼闊的草原上用石頭堆成的道路和境界標誌,後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徵。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然後才跨馬上路。(攝影:趙博)
夕陽晚景。(攝影:趙博)
遙望遠方的駱駝。
草原上的小羊羔。
戀愛的季節。
夕陽下,幾匹駿馬悠閒地吃著牧草。馬,曾是遊牧民族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內蒙古,現在依然有不少牧民飼養馬匹,主要用於旅遊項目,及生産馬奶、馬肉等。(攝影:趙博)
返回
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