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紀念性節日寒食節的發源地。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介子推割股奉君後,不願誇功爭寵,帶老母隱居綿山,後晉文公親自恭請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願。晉文公求人心切,下令三面燒山以逼之,最終介子推與母合抱柳樹被焚而死,晉文公追悔莫及。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介子推被焚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因寒食、清明兩節相近,據《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記載,到了唐朝,兩者合而為一。圖為介子推母子雕像。
綿山,亦名綿上,又稱介山,位於介休城東南20公里處,橫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綿延百里。其山勢陡峭,多懸崖絕壁,蒼松翠柏,森林覆蓋率達98%,故有冬暖夏涼、清爽宜人的自然環境。
綿山山勢奇特,有大小天然溶洞百餘處,最大當屬“抱腹岩”,抱雲峰寺200余間殿宇館坐落于“腹”內,容2000餘年歷史文明于其間。
在綿山佈滿奇樹、怪石的8公里水濤溝內,流水時而平緩,時而激湍,在幾個地段形成近三米落差的小小瀑流,和周圍的青山、怪石、奇樹、山花相映成趣。水濤溝盡頭的水簾洞極富神奇色彩,一道寬闊的水簾從洞頂飛流直下,甚是壯觀。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須攀十余架天梯才能通過。置身其中,仰望一線晴空,聆聽幽谷濤聲,人在吊橋行,瀑布腳下飛,令人如臨仙境,塵慮頓消。
古藤谷,俗名“西水溝”。它地處聞名遐爾的水濤溝西側,與水濤溝相媲美,又別具特色。谷內古藤纏繞,古樹形成似傘、似尾、似洞、似橋、似網、似宮等形態各異的藤景奇觀。獼猴桃、山葡萄、山櫻桃、山核桃、山杏等山珍野果,隨處可見。
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登臨者絡繹不絕,不僅在於它步步有景,還在於它景景有典。唐營始建於武德年間,為李世民所建,距今已有1400年曆史,是珍貴的唐初軍事文化遺産。
貞觀十四年,長安大旱,唐太宗李世民向綿山活佛田志超求雨,而後大雨傾盆而至,李世民令人挂銅鈴以示靈驗。之後人們每有心願都會在這裡虔誠祈禱,挂鈴祈福。抱腹岩挂鈴還願的習俗,成為綿山一絕,世代相傳。
縱覽綿山,不僅充滿了包容天地、吞吐萬物的浩瀚之氣,也滋潤了春夏秋冬漫山遍野的勃勃生氣;既有中國山水之險秀,又有中華文化的精深。它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書,一個引人入勝的謎。
返回
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