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夏日,筆者走進中部戰區總醫院一間病房,見到抗戰老兵李金錫。已經97歲的老人身穿老式軍裝,笑意盈盈地坐在椅子上,胸前佩戴着獎章和紀念章。
“聽説你們要來採訪,父親昨天特意讓我們回了趟家,把這些‘寶貝’帶過來。”李金錫的女兒李麗峰笑着説,在父親眼裏,自己穿着軍裝、佩戴獎章的樣子最精神。
説起當年參加八路軍打鬼子的故事,李金錫興致勃勃。談起與日偽軍鬥智鬥勇的往事,講到“過癮”處,他幾次開懷而笑。
20世紀60年代,電影《小兵張嘎》廣受群眾歡迎。這部電影講述了冀中地區一個勇敢機智的少年,在身邊黨員幹部和遊擊隊員引導下,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八路軍戰士的故事。李金錫的老家也在河北,聆聽老人的故事,筆者不禁感慨:他和“嘎子”有點像。
放下鋤頭拿起武器
父親送兒“打東洋”
1928年,李金錫出生在河北棗強一個小村莊。抗日戰爭時期,日寇鐵蹄踏進他的家鄉。李金錫回憶,那時村裏經常遭受鬼子“掃蕩”,鄉親們過着暗無天日的日子。
就在那時,家鄉的土地上出現八路軍的隊伍。他們積極宣傳抗日救亡道理,組織百姓與日偽軍鬥爭。年紀尚小的李金錫雖然還不能完全理解什麼是“敵後作戰”,什麼是“遊擊戰”,但他對這支堅決抗日的隊伍充滿敬佩之情。“當時在我的家鄉,無論男女老幼,都知道不能當亡國奴,不能做漢奸。”李金錫説。
李金錫的父親李方潤,是村裏少有的“讀過書的人”。在與八路軍官兵的相處中,深明大義的李方潤明白了“只有跟着共産黨抗日,國家和民族才有希望”的道理,積極參加抗日工作,被鄉親們推選為村長。1942年,李方潤堅定地加入中國共産黨。
李金錫回憶,那時候父親明裏應付日偽軍,暗裏積極配合八路軍行動,為部隊提供情報,護送官兵越過封鎖線。在黨的領導下,父親還把鄉親們組織起來,成立了自衛隊、婦救會、兒童團等,開展站崗放哨、救護傷員、生産支前等工作。
“當時鬥爭環境非常艱苦,鬼子和偽軍經常突襲,村裏的八路軍傷員成了重點保護對象。”説起爺爺李方潤的抗戰故事,李麗峰滔滔不絕,“爺爺對鄉親們説,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護好八路軍傷員。寒冬臘月裏,他背着傷員緊急轉移,因為蹚冰河,落下老寒腿的病根子。”
李方潤和妻子一共生了8個孩子,但在艱苦歲月裏僅存活了一兒一女。1944年,面對嚴峻的鬥爭形勢,八路軍急需擴充兵員。李方潤二話不説,把不滿16歲、唯一的兒子李金錫送到部隊。在李方潤的感召和帶動下,鄉親們紛紛送子參軍。
放下鋤頭,拿起武器。從參加八路軍那天起,李金錫像父親一樣,“無論黨組織交給什麼任務、在執行任務中付出什麼代價,都義無反顧、竭盡全力去完成”。
採訪中,李金錫動情地唱起當時流行的抗日救亡歌曲《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同胞們,向前走,別退後!拿我們的血和肉,去拼掉敵人的頭!犧牲已到最後關頭……”這首旋律激昂、詞句鏗鏘的歌,至今聽來仍令人熱血沸騰。
機智勇敢巧妙周旋
從敵人眼皮子底下脫身
作為八路軍冀南軍區的一名通信員,李金錫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傳遞情報。當時,日寇對抗日根據地實施“囚籠政策”,企圖“以鐵路為柱、以公路為鏈、以碉堡為鎖”,分割和“蠶食”抗日力量。
“敵人的炮樓和封鎖溝到處都是,任務不是特別緊急時,我們都是夜晚送信。”李金錫回憶,那時他年紀不大,晚上出門“怕黑”,還容易迷失方向。一個冬夜,他外出送情報時路過一片墳地,一口氣跑出老遠,身上的棉衣都被汗水浸濕了。為避免迷路,李金錫和其他通信員總結了幾個辨別方向的小技巧:“先看天上的北極星,沒有星星就看路邊的房子,房子的主房一般都是坐北朝南。然後是看路邊的大樹,一般朝南面的樹冠更茂密……”
為確保情報準確、及時送達,通信員除了膽大心細,還得隨機應變。一天上午,李金錫和另一個通信員受領緊急任務,立刻傳遞一份重要情報。情報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李金錫把紙條藏在衣兜裏,和戰友背上草筐,從高粱地裏抄近道,準備穿過封鎖線。就在他們鑽出高粱地、橫穿公路時,突然遇到一股偽軍,後面跟着幾個日本鬼子。距離太近來不及躲避,李金錫朝戰友使了個眼色,戰友立即會意,兩人先是爭吵,接着“動起手”來。
趁着扭打的機會,李金錫快速把衣兜裏的紙條埋進土裏。偽軍走到跟前,以為他們在打鬧,呵斥他們讓開道路,沒有搜查。“就這樣,我們保住了情報,最終安全送達。”説起這件事,李金錫哈哈大笑。
為了在執行任務中更好隱藏身份,李金錫和戰友們在沿途每個村都找了一戶可靠的村民,商量好掩護的身份,以應對日偽軍盤查。
這樣的人家被稱為“基點家”。有一次,李金錫夜裏住進一戶“基點家”,沒想到第二天天不亮,敵人包圍了村子。狡猾的敵人把鄉親們都趕到場院,讓他們指認哪些不是本村人,以此來辨別隱藏的八路軍。
這時,李金錫注意到場院邊有個偽軍,正提着一桶白石灰漿刷標語。他靈機一動,找機會接近那個偽軍,幫他提起那桶石灰漿。偽軍見這個小夥子“有眼力見”,就讓他跟在後面,到村裏刷標語。眼看離場院越來越遠,李金錫趁偽軍不注意,悄悄溜進路邊的高粱地,成功脫險。
就像“小兵張嘎”那樣,機智勇敢的李金錫與敵人巧妙周旋,一次次從敵人眼皮子底下脫身。
一邊衝鋒一邊成長
繳獲夢寐以求的駁殼槍
戰鬥歲月中,李金錫逐漸成長為優秀的八路軍戰士。令他深感自豪的,是在攻克夏津縣城(隸屬於山東德州,與河北接壤)的戰鬥中,他繳獲了一支駁殼槍。
“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對於《遊擊隊歌》中的這幾句歌詞,李金錫深有體會。他回憶,那時候部隊缺少武器彈藥,能擁有一支駁殼槍,是他“做夢都在想的事”。
1945年8月,八路軍採取“圍點打援”戰術,相繼掃除夏津縣城外圍的敵人,城內敵人成了“甕中之鱉”。李金錫所在部隊很快向夏津縣城發起總攻。官兵攻入城門後迅速包圍日偽軍各據點,大部分守敵被殲滅。
隨突擊隊執行接收俘虜任務時,李金錫跑進偽警察所,大喊道:“有人嗎?出來!夏津已被我們八路軍攻克,如果負隅頑抗,罪加一等!”他話音剛落,只見一個偽警察戰戰兢兢從床底下爬出來,舉起雙手結結巴巴地説:“我投降,我投降。”
李金錫趕緊問:“你的槍呢?”偽警察看著眼前這個年輕戰士,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不交槍,就不能寬大處理!”李金錫厲聲説。偽警察這才交代,槍被他丟進糞坑了。
在李金錫的命令下,偽警察將槍撈出、洗凈,交給了他。“當時找不到槍套,我就直接把那支駁殼槍別在褲腰帶上,感覺可神氣了。後來,我把槍交給了部隊。”李金錫説。
抗戰勝利後,李金錫繼續隨部隊南征北戰。解放戰爭時期,他先後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作戰十分英勇。抗美援朝戰爭中,他親歷上甘嶺戰役,與戰友們堅守坑道頑強作戰,取得勝利。
如今,戰火硝煙遠去,李金錫也年近百歲。回首往事,老人總是説,沒有中國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是黨讓他過上幸福生活,他會“永遠記黨恩、跟黨走,做一名合格的共産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