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g5.cctv.com/gate/big5/people.cctv.com//p5.img.cctvpic.com/photoAlbum/templet/common/DEPA1619078793048429/yangshiwang_logo_19592_20210421.png)
新華社石家莊1月29日電(記者馮維健)1月28日,除夕,正是闔家團圓的日子。這一天老宋沒有休息,他像往常一樣,戴好手套、穿上工服,早早地來到車站。
老宋名叫宋長秋,是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有限公司山海關站的一名列車“上水工”,今年春節,他選擇在崗位上度過自己職業生涯中最後一個春運。
山海關站地處關內外咽喉要道,是南下中原、北上雪疆的交通要塞,京哈、沈山、津山、龍山四條鐵路線在此交匯。春運期間,日均270列旅客列車在此通過,24小時內需上水列車超100列、1600節車廂。
“工作人員請注意,K553次準備進入2站臺2道,請做好接車準備。”1月28日19時39分,一陣清脆的廣播聲從喇叭中傳來,宋長秋迅速起身,準備好作業工具,和3名工友一同前往2道作業地點,列隊等待列車進站。
宋長秋通過電臺接收作業指令。新華社發(孫偉攝)
“嗚嗚……”隨着一陣汽笛轟鳴,19時49分,列車緩緩駛入山海關站2站臺。在站臺上旅客上下車之際,宋長秋和工友們按照提前劃分好的作業區域,熟練地彎腰拖起15公斤重的水管,快步走到列車注水口處。
只見老宋雙腿彎曲、腰部用力、兩眼瞄準,“噗”地一聲迅速將水管插在車廂注水口處,然後一路小跑返回上水井,蹲下身子將閥門擰到全開位置。一連串熟練的操作後,一股股清澈的甘泉涌入水箱。
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作業,無論天氣多冷,“上水工”們都不穿長大衣。為防止手被水打濕造成凍傷,他們只能在棉手套外再套一雙更大的橡膠手套,但這樣也給上水作業帶來了不小難度。
宋長秋將水管插在車廂注水口處。新華社發(孫偉攝)
“我們的工作區域就在室外的鐵道之間,兩旁都是火車,中間就是一個天然的‘風道’,車不動時都能聽見呼呼的風聲,列車通過時,風力更強勁。”宋長秋説,在這樣的環境裏,他們一天要走近20公里。“作業中跑着跑着就暖和了。”
“2道一位好”“2道二位好”“2道三位好”“2道上水作業完畢”……6分鐘後,上水組4人目送着“喝飽水”的K553次列車駛離山海關站,但他們並沒有立刻趕回室內休息,而是原地待命,準備迎接下一趟列車進站。“兩車相隔的時間比較短,來回跑不趕趟。”宋長秋説。
“咱這站大部分是過路車,站停時間也就五六分鐘,除去插拔水管、開關水閥和中途走路時間,有效作業時長也就三四分鐘。經常是我剛把水管拔出,電臺裏就傳來車輛即將出發的提醒,每次作業都是爭分奪秒。”宋長秋説,上水作業看似簡單,但對於上水時間、流程掌控卻十分嚴格,必須得做到快和穩。一不小心,水管噴出,濺一身水,就會透心涼。
宋長秋打開上水閥門為列車補水。新華社發(孫偉攝)
時針指向20時,遠遠地聽到車站方向傳來春晚開始的聲音,宋長秋心裏五味雜陳。“宋師傅,您明年就可以回家安穩地過個年了,可以陪着嫂子在家包餃子、看春晚了……”聽到工友張帆的話,老宋抿了抿嘴唇,笑而不語,繼續低下頭,收拾起作業工具。
“2025年8月,老宋就要退休了,他在鐵路系統一幹就是30多年。為了照顧外地工友回家過年,他連續15年除夕在崗位上堅守。”宋長秋的徒弟關琳説。
前幾天的一場大雪讓冀北格外寒冷,夜晚的山海關站氣溫早已跌破冰點。在戶外連續完成了幾趟列車補水作業後,宋長秋的帽子上挂了一層霜,他帶領工友們回到室內休息,拿起水杯咕嘟咕嘟喝了幾口熱水,拍打着凍得有些僵硬的衣領,看了一小段春晚。
“大家休息半小時,裏面襯衣要是濕透了就換一套,得趕緊讓自己暖和過來。下一趟車的7車、11車、14車要重點補水,別耽誤了。”就連看春晚的時候,宋長秋也不忘囑咐大家幾點注意事項。
站臺上,人流如織;線路內,車來車往。短暫休息後,宋長秋又和工友們到達指定位置,迎接新一趟列車的到來。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