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看著北京新機場成長的他們

人物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8年09月14日 16:5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通訊員 呂思敏 李超):“回到宿舍,發現鞋底都走破了,這就是新機場的生活,累並快樂著。哈哈哈。”文字下面是兩張磨壞的鞋底照片。這是閆晶8月9日發的一條朋友圈,作為華北空管局北京新機場空管工程的一名建設者,這是他的日常生活。同事們調侃,這雙鞋要留著,有紀念意義,它見證了北京新機場“成長”的過程。

  從首都機場驅車70公里,來到位於北京新機場,數以萬記的人每天在這裡揮汗,像一張巨大的拼圖一樣,他們用自己的力量繪製著這幅中國民航歷史上的《千里江山圖》。

  這其中,關乎明年首飛的關鍵——西塔臺也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場內的西塔臺施工現場,遙望已經封頂的航站樓,讓人充滿無限遐想,未來這裡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場,我們車輪走過的地方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航班起降,再過不到400天,這裡將聚焦全世界的焦點。

  華北空管局的建設者們,已經在這裡奮戰了一年有餘,因為參與新機場建設,他們都成了有故事的人。

  90後“老”黨員

  走進施工現場,砼車正在澆築混凝土。綠網罩著的西塔臺已經高高豎起,一個戴眼鏡的高個子年輕人引領我們走進塔臺。他叫王碩,是西塔臺工程的甲方負責人,從前期手續辦理到明年竣工運行,他是對整個工程最“知根知底”的人。

  因為西塔臺外觀是弧面,無法安裝施工電梯,所以只能走樓梯往上爬,從鐵架樓梯的縫隙能看到地面,看到筆者緊張的抓著扶手,王碩笑道:“剛開始我也害怕,現在已經習慣了,一天上上下下三五趟。現在還好,才六層,以後要蓋到十幾層呢。”6層、25米高、160級臺階,他每天要往返至少3次,而這個數字將在一年的時間裏翻倍增加。

  在六層的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往密集的鋼筋裏澆灌混凝土,北京新機場東西塔臺都採用特1級防震,所以鋼筋綁的更密,鋼筋越密施工難度越大,工期也會越長。為了工人的安全考慮,最熱的那段時間每天12點到14點休息,其他時間都是連軸轉,採用5+2,白加黑的模式施工作業。

  “最熱的時候,上下一次,衣服就全濕透了。中午的時候,鋼筋都燙手,工人們還要綁鋼筋,非常辛苦,還有監理,我們經常要現場開會解決問題,大家都為了把新機場建好付出了所有的努力。”這個91年出生的年輕人,已經在北京新機場的工地待了一年多,除了偶爾回家,基本都待在工地。控制進度、資金,監督施工安全和質量,協調施工、建立、設計、跟蹤審計,協調各方關係,27歲正是青春年少的時候,而繁瑣的工地生活幾乎成了他的全部。

  這一輪值班他又在工地連續待了3個星期,裝修公司幾次催促他趕緊決定暖氣片型號,不然家裏的裝修就趕不上進度了。為大家,舍小家,似乎是每個新機場建設者的寫照。

  “我高三就入黨了,也算是個老黨員了,我們經常説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我覺得這不是一句空話,雖然在工地的日子很辛苦,但是也很有成就感,大家到這兒來不是為了享福,而是為了把新機場建好,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王碩家在秦皇島,他説今年不打算休假了,等明年工程結束了,才算真正放心了,回家好好在海邊發一天的呆。在宿舍裏,他拿起落了灰的吉他,彈了一段《成都》,斷了幾次,“太久不彈,手生了。”他靦腆地笑了笑。

  不解決問題 誰也別走

  習總書記指出,北京新機場要成為“樣板工程”、“精品工程”,如何達到這個目標,要落到每一個細節,細微之處見真章。工程體量大、工期緊張,涉及單位眾多,都給施工的過程帶來各種考驗和突發情況。

  “工程剛開始的時候,開會有過拍桌子、摔椅子,各方都有各自的利益,我們就希望工程質量越好進度越快越好,就為了解決一個小問題,大家有可能爭個不休,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磨合的很好了,工程進展也比較順利。”王碩説。

  在工地上,沒有為了形式而開的會,只有為了解決問題而開的會,開會到深夜也是常有的事,工地邊上的臨時辦公室就是會議室,幾把椅子一擺就是會場,工人一邊幹他們一邊開會,現場簽字現場解決。

  “有時候現場施工有問題,當下你就必須要拿出解決方案,不能等不能拖,為了解決施工難題,最緊張的時候我們甚至就吃住都在工地。有一回西塔開技術討論會,設計院、監理方、施工方都在,我們從下午兩點一直開到了夜裏兩點,直到最後大家都確認了新的技術方案才罷休。”土建工程部主任閆晶説。

  從北京新機場驅車半小時來到大興區榆垡鎮,一棟辦公樓的4層,是北京新機場建設空管工程分指揮部的所在地,也是指揮部人員工作和生活的大本營,這裡已經是能找到的離新機場最近的既能辦公又能住宿的地方。

  會議室裏,三個來自兄弟單位的援建專家正在討論工作,為了解決新機場建設人手緊缺的問題,民航局空管局調動空管系統12名有經驗的各專業專家支援華北空管局。沒有適應期,來了就要馬上投入工作,也許他們無法在現場看到第一架航班起飛,但他們付出將被歷史銘記。

  做個讓孩子驕傲的爸爸

  分指揮部所在的辦公樓雖有食堂,但由於指揮部人員工作時間不固定,經常趕不上食堂開餐時間。王碩指著馬路對面的小飯館説,因為晚上常有顧客光顧,小飯館的營業時間從晚上11點延長到淩晨兩點,一碗麵從8塊漲到了10塊,這是他們的深夜食堂。

  閆晶給我們算了一下時間,從分指揮部出發,開車到東塔需要40分鐘,東塔到二次雷達站5分鐘,再到核心工作區15分鐘,到西塔15分鐘,單程的車程就超過1小時,值班人員早晚至少各巡視一次,風雨無阻。所以晚上巡查完回到駐地,經常已是淩晨。

  深夜從工地回到宿舍,忙了一天的他打開微信,看看妻子發來的女兒的小視頻,是他放鬆的最好方法。

  過去的兩年,他承受著妻子癌症復發、工程建設繁重的雙重壓力,家庭和事業需要兼顧,一時間壓得他喘不過氣,當他面對筆者,卻只字不提家裏的困難。

  “早些時候,華北空管局工會開展了‘新機場建設中的爸爸媽媽’活動,孩子們都去參觀了位於順義李橋鎮的北京終端管制中心,還畫了畫。雖然那天我在大興工地,沒能陪著孩子。但是孩子回家後特意給我打了電話,把我誇了半天,當時特別有成就感,希望自己一直能是她的榜樣吧。”閆晶感慨。

  他負責北京新機場東塔和核心區的工作,還要兼顧生産運行中心、北京新終端管制中心的洽商、合同等工作,想要工期不滯後,不得不犧牲生活的其他章節,對家人,他的心裏是有虧欠的。

  “我想做個好爸爸,不知道現在自己算不算是個稱職的爸爸。沒放暑假的時候,好多次休息都不是週末,女兒放學回到家,我就陪著她寫作業,聽寫一下單詞,講講數學題,就覺得很幸福了。”生活中普通的一件小事,對現在的閆晶而言顯得很奢侈。

  他的同事鄔川京説,雖然面對家庭的重擔,但是閆晶值班一次不落,讓人很感動,也激勵著同事們。

  8月16日,東塔召開圖紙會審會議,下午四點多會議結束,閆晶去工地值班宿舍充電,手裏拿著手機就睡著了。打個盹的功夫十幾個電話,醒了繼續忙碌。

  離北京新機場開航還有不到400天,未來我們會乘坐從這裡起飛的航班去往各地,也會數次在這裡降落與家人團聚。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不會出現在電視鏡頭裏,也不會被寫進文章中,但正是這些默默無聞的幕後“小”人物,書寫著中國民航的宏大藍圖。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