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盛中國:大師已去,妙音猶存

人物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8年09月11日 17:3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

  一曲《梁祝》成絕響,唯有琴音天下聞。 願一代音樂大師蓬山此去,一路走好!

  央視網消息:很多中國人的古典樂啟蒙,是從盛中國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開始的。9月7日晚,中國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去世,享年77歲。

  “盛中國老師對我國小提琴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音樂家協會小提琴學會副會長、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教研室主任謝楠説。著名小提琴大師梅紐因來華訪問時也曾與盛中國合作演出,並稱讚他是“我在中國演奏巴赫雙提琴協奏曲的最好的合作者”。他的名字還被澳大利亞ABC廣播公司寫入了“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之列。

2

  盛中國1941年出生於重慶,父親盛雪是中國著名的小提琴教授,母親朱冰主攻聲樂。出生在音樂世家的盛中國,自小就展現了非凡的才華。

  在還不會説話時,盛中國就會拿起兩根筷子學爸爸拉琴的樣子。3歲時,母親朱冰撿了塊木板,削了把琴給盛中國玩。這把琴不能發聲,可盛中國卻在琴上找到了樂趣。

  經過拜師,盛中國跟父親成了既是父子又是師生的關係。他的父親盛雪要求孩子們早晨先練琴半小時再去上學,下午放學回家稍微休息後就要繼續練到吃飯。飯後完成學校作業後,盛雪會給孩子上課到十點,連週末也會進行教學。聽起來跟現在很多家長很像,但盛雪卻不是個只會給孩子填鴨式教育的家長,他會利用吃飯的時候給孩子教授生活的知識,比如各種音樂大師的故事,飯後全家人還會一起散步。母親在家裏的角色是給孩子們教授做人的道理,比如慷慨對人,這使得盛中國在成名後的採訪中表達出了“為富,要仁”的觀點。

  就這樣,盛中國在父母的支持,以及自己的天賦之下,實現了5歲學琴,7歲第一次公開演奏,9歲在電臺錄製了自己的獨奏作品,13歲時,盛中國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

  中央芭蕾舞團樂隊首席鄭凱林回憶説:“第一次見盛中國,是我1956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時候,盛中國比我高兩班。同學們聚在一起説,我們去聽盛中國拉琴吧,他拉得特棒。於是大家就去找到盛中國。盛中國問:‘你們想聽什麼曲子?’我們説:‘要聽帕格尼尼隨想曲’。因為那是最難的。盛中國接著問:‘聽哪一首?’我們點哪一首他就給我們拉哪一首。現在回想起來,別説20世紀50年代了,就是放到現在,有幾個學生能在初三時具備那樣的能力?所以盛學長就是那種出類拔萃的人。”

  1964年回國後,盛中國曾同當時的中央樂團交響樂隊(現中國交響樂團)等合作,演奏了中外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1980年,盛中國出訪澳大利亞舉行獨奏音樂會,並與悉尼等多個城市的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了柴可夫斯基作品以及《梁祝》等作品。巡演成功後,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將盛中國的名字列入了“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之列。他的演奏曲目範圍非常廣泛,演奏風格豐富又具有韻味。業內評價,他將音樂和個人的生活融匯,真情隨音樂流露,充滿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3

  在一個歷史時期內,他迅速填補了國內小提琴獨奏音樂會的空白,讓國內的聽眾聽到大量中外小提琴經典作品。在藝術上,他的演奏理念和演奏方式至今仍屬世界先進,在舞臺上的演奏天馬行空卻又規範嚴謹。

  他演奏的《梁祝》成為作品誕生以來的又一個權威演繹版本。盛中國説:“演奏《梁祝》,要有西方的那種裝飾美、形態美,也要從中國的水墨畫中汲取內涵,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這樣才能到達音似神往、入木三分的境界。”儘管演奏過上萬次的《梁祝》,但盛中國每次演奏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都會有新的處理。

  這些年,盛中國形容自己也不斷在遠行。他多次應邀到亞洲、歐洲、大洋洲、南美洲的許多國家以及港澳地區舉辦音樂會,並多次與國內外交響樂團和世界著名指揮家、音樂家一起同臺演出。與此同時,他經常到各地演講,積極推動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但他知道,他走得越遠,心就和祖國越近。“走出去能開闊自己的眼界,能夠了解世界、認識世界。”盛中國説,“但我的根是在中國,我要讓全世界了解今天的中國,了解今天中國的文化,了解今天中國輝煌的一面。”

  盛中國曾做客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在講堂上,他提到,“演奏技巧是表達音樂的手段,表達音樂才是目的。生命不息,演奏不止,要讓每個音符像種子一樣,播撒在聽眾的心田。” 

4

  大師已去,妙音猶存。如今,盛中國先生離開了。但在他的《梁祝》《流浪者之歌》中,我們仍能感受到他的音容笑貌和精神境界,和他一次次在音樂中相會。(文/肖瀟)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