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吳洪甫:“埋名”鄉間37年 做新時代的退役老兵

人物頻道來源:河北新聞網 2018年09月07日 14:0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英雄本色 永不褪色

  ——記“隱姓埋名”37年的一等功功臣、退役老兵吳洪甫

老兵吳洪甫。 記者陳建宇攝

  秋意漸濃,冀南平原豐收在望。

  廣宗縣槐窩村,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循著村民指引,一座門口挂著“光榮之家”牌的農家小院映入眼簾。

  “老吳,來人了。”

  掀開門簾,一位老人走出來。面對我們,他把右手舉到齊眉處,敬了一個軍禮——滿手老繭,眼神堅定,時光雕刻的面孔上,歲月刻入一道道皺紋深處。

  誰能想到,眼前這位77歲的老人,50多年前,曾與戰友攜手兩次擊落美制U-2高空偵察機;誰又能想到,這位國家的一等功臣退役後嚴守機密,無怨無悔“隱姓埋名”37年。

  他,就是吳洪甫。昔日軍中英雄,今日一介農夫,但眉宇中神情裏,豪氣猶在。

  ●兩次參與擊落美制U-2高空偵察機

  “你個‘吳大膽’,真成了導彈上的眼睛!”

  一張褪了色的黑白照片,至今被老人珍藏。那是他在軍中最為光榮的影像,也是當年部隊留給他最為珍貴的時光。

  “最右側從上往下數第三排,看出來了嗎?這個小夥子就是俺。”吳洪甫説。

  只見照片上那個年輕人一身戎裝,英姿颯爽。

  那是1964年7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地空導彈部隊二營全體官兵的合影。

  與那時比,吳洪甫老了,但眸子中依然透著軍人的豪氣。

  1959年12月,18歲的吳洪甫作出抉擇:出槐窩,當兵去!第二年,通過選拔,他成為空軍地空導彈部隊二營的一名新兵,擔任標圖員。

  標圖員是地空導彈部隊的關鍵崗位,戰鬥中要根據敵機空情信息準確快速計算目標航跡,為指揮員最終決策及發出殲敵命令提供依據。

  “標圖就是在和飛機賽跑,遲標1秒、錯標1厘米,空中目標就會偏出很遠。”吳洪甫説。

  二營歷史上曾3次擊落美制U-2高空偵察機,其中兩次,吳洪甫直接參與。

  “飛行高度2萬米……”1962年9月9日7時30分,一架U-2直衝江西南昌上空而來。吳洪甫和戰友們迅速進入一級戰備。

  8時25分,敵機進入二營火力範圍。

  “28,21,8。”導彈指揮車上,盯著屏幕上的光標,吳洪甫快速測算出發射距離、殺傷範圍、航路捷徑,並迅即傳給指揮部。

  “放!”

  伴隨短促有力的指令,3條火舌射向天空。

  “砰!”的爆炸聲瞬時傳來——我軍首次擊落U-2的紀錄就這樣誕生了!吳洪甫等人因此榮獲提前晉銜獎勵一次。

  沒過多久,U-2上有了預警裝置,我方雷達波束剛一鎖定,其便自動察覺,好幾次逃出火力網。

  針對新情況,我軍設計出“近快戰法”:將標圖員的測算時間由之前的18秒壓縮至8秒,近距離發彈,讓敵機插翅難逃。為實現這一目標,吳洪甫和戰友們把飛機飛行高度、航線距離等常用的100多個數據爛熟於心,一旦得到空情信息,便可“看、算、報”同步進行。

  進西北、下江南、戰荒漠、鬥山川,吳洪甫和戰友們在無人區開闢陣地,在大山中挑戰生存極限,等待U-2再次出現。

  1963年11月1日上午,江西省上饒上空,吳洪甫和戰友們再次捕捉到U-2蹤跡。雖然指揮所測算的數據顯示,敵機未在殺傷範圍,但吳洪甫測算的數據卻與之不同,他迅速標圖並彙報:“三發必中一發!”

  “砰!砰!砰!”所有人屏住呼吸,眼睛盯緊屏幕。

  “第一次用新戰法,一定要打下來。”短短十幾秒,突然變得漫長——吳洪甫心跳加速,手心隱隱出汗。

  忽然,顯示屏上那個光標停止閃現——“近快戰法”首次成功應用於實戰。二營沸騰了!

  結束戰鬥時,營長岳振華如釋重負地在吳洪甫右肩上拍了一下:“你個‘吳大膽’,真成了導彈上的眼睛!”

  U-2再次被擊落,中央軍委、國防部授予吳洪甫等人個人一等功、二營全體官兵集體一等功;二營也被授予“英雄營”榮譽稱號。

  ●堅守“兩個不能”“埋名”鄉間37年

  “咱應了的事就得做到。”

  1965年2月,吳洪甫退役了。

  臨行前,岳振華特意找到吳洪甫和其他一同退役的戰士談心。

  “咱是‘英雄營’,回家後誰都不許給部隊丟臉。”岳振華語氣嚴肅,“不能洩露國家軍事機密,更不能給地方添麻煩,地方不安排,誰都不能鬧意見,能做到不?”

  “能!”眾人一口回答。

  接著岳振華將目光投向吳洪甫,“能做到不,小吳?”

  “能做到!”吳洪甫斬釘截鐵地重復了一遍:“保證能做到!”

  回到槐窩村,吳洪甫重新扛起鋤頭。身邊的鄉鄰、親友,都知道他參過軍,但沒人知道他當過什麼兵,打過什麼仗。家人收到過他立功的喜報,但因為什麼立功並不清楚,問他,他也不説。

  一次,妻子劉會文實在忍不住,把家門關上,偷偷地問:“家裏的獎狀咋來的呀?”“不都跟你説是完成指定任務得的麼,別問!”看著一向和氣的丈夫變了臉,劉會文從此再沒敢問。

  吳洪甫靠種地謀生,家裏經濟條件一直不寬裕。

  兒子7歲時左眼受傷,借遍親朋好友湊不夠手術費用,最終落成一級殘疾。

  沒過幾年,母親癱瘓,妻子又患上股骨頭壞死,家境困難,3個孩子早早地就不上學了,開始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他也曾試著做些小買賣,可接連幾次虧本……

  “日子咋這麼難!”有時,他也難過。特別是對兒子,每次説起來,他的心就疼。這位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大委屈都不曾流過一滴淚的老兵,不止一次對著老伴兒抹眼淚:“我不是一個好父親。”

  可不管生活多麼艱難,他都牢記營長説的“兩個不能”。他説,“既然是兵,就得有幾根硬骨頭!”

  一年夏天,天降暴雨,家裏僅有的幾間破屋被衝垮。吳洪甫顧不得危險,先把“英雄營”全體官兵的合影小心地揭了下來,回頭再找立功獎狀和喜報,卻不知被水衝到了哪。

  妻子也跪進泥水裏,俯身撈摸。吳洪甫一怔,問,“你幹啥?”

  “找獎狀!”

  “雨恁大,別找了!”

  “那是軍功,不能丟!”

  “立的功國家都記得,沒就沒了吧,身子要緊!”吳洪甫把妻子拽出去,一家人扯上一塊布,在雨中熬了一宿。

  吳洪甫的爺爺吳玉煥,是革命烈士。他的父親吳錫賀,曾任槐窩村民兵隊長。他的叔叔吳靜齋,是一名革命幹部。父輩們囑咐他:“好日子是用雙手幹出來的。咱家可不興走後門。”

  “出槐窩,歸槐窩,默默無聞就默默無聞。”吳洪甫一直這樣想,把地種好也是給國家作貢獻。

  征戰沙場是兵,身居田園,不失“兵心”。是兵,就得守紀律!“咱應了的事就得做到。”從退役那天開始,吳洪甫一直堅守誓言。

  如今,吳洪甫過著簡樸的生活,卻自得其樂。最常吃、最愛吃的是鹹菜,常穿的是一件縣武裝部發的紀念衫。

  ●要做新時代的好退役老兵

  “黨和國家這麼關注俺,俺只能多做點兒事,才對得起這份榮譽。”

  窗外還沒泛白。

  一整晚,每過一會兒,吳洪甫就要起身看一眼窗。他沒有想到,當年標圖殲敵都沒怯過場,這個晚上,卻失眠了。

  這是8月28日的淩晨。頭天傍晚,縣裏通知他,這幾天會有記者來採訪。

  “我就做了我該做的,國家卻這麼關注我,又是慰問,又是採訪,太慚愧了……”吳洪甫説。

  退伍後,吳洪甫最喜歡看軍事類電視節目和軍事類報刊雜誌。

  2002年6月,他買回一本《世界軍事》,翻開雜誌,讀到一篇文章講的是導彈營的故事。讀著讀著,淚水就止不住往下掉,那上面寫著:空軍某部二營一舉擊落美制U-2高空偵察機……

  吳洪甫意識到,“保密期”過了。

  “這種飛機俺打下來過,俺立的就是這個功。”他跟媳婦主動説起來。那一刻,劉會文哭了,她理解丈夫這些年來的沉默。

  後來,吳洪甫去縣武裝部查到自己的檔案,再後來,又通過縣民政部門辦理了優撫待遇。生活一如往常,繼續務農。

  村裏的鄉親們也是這兩年才知道吳洪甫的事跡。很多人驚呆了,“原來吳洪甫是咱村裏出的大英雄!”

  有人勸他:在土裏刨食,啥時是個頭兒?你立過大功,找找戰友,給自己提提待遇,給孩子們安排個工作,咋就不行?

  吳洪甫笑笑:“軍功,不是個人的,那是和戰友並肩作戰的紀念,不是用來換求好處的。”

  2014年7月,空軍地空導彈部隊舉行“沿著英雄的足跡前進”強軍實踐活動。文藝匯演中,一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情景劇《忠誠》引起震動。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等功臣”吳洪甫。情景劇結束後,他站在臺上給大家鞠了個躬。一抬頭,台下戰士齊刷刷地站起來,給他敬軍禮……

  國家沒忘記吳洪甫。“省慈善總會協調省優撫醫院,免費給媳婦做手術治腿;縣政府幫著蓋了院東邊的新房,一分錢也沒讓俺花;還被評為‘廣宗好人’‘邢臺好人’……”吳洪甫説這些年受到的幫助和關心太多,自己數不過來。

  “黨和國家這麼關注俺,俺只能多做點兒事,才能對得起這份榮譽。”最近幾年,除了當校外輔導員,在重大節日裏,吳洪甫都要給縣裏的中小學生講愛國主義課。他還拿起掃把,踏上了維護村容村貌的“新戰場”……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聽黨話、跟黨走,做新時代的好退役老兵!”臨別時,吳洪甫拿出一張紙條,一字一頓給記者念了出來。那是他在今年8月1日,面對那張珍貴的黑白照片立下的誓言。

  吳洪甫説,那上面的字是他一筆一畫寫的,就像他堅守“兩個不能”誓言37年一樣,這幾句話就是他以後一定要做到的。(記者邢雲、吳韜)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