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網友:心理教育盲區催生藥家鑫悲劇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5日 10: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12月6日的《新京報》報道,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在朋友眼中是個柔順卻又倔強的年輕人。10月20日,因駕車撞到一名女服務員,因嫌“農村人麻煩”,其用平時彈鋼琴的手連捅被撞者8刀。“大學裏,同學對他的印象大多是,普通、羞澀”、“眼睛瞇瞇的,愛臉紅”。鄰居的眼中,藥家鑫文氣,不是一個“油痞”。在家裏他也是個乖孩子。他不喜歡足球以及一切劇烈的運動,世界盃的時候,説起足球,他笑笑,覺得太激烈了。殺人後,整個聲音都顫抖著。他還説,自己後悔。

  筆者將上面的文字傳給了心理諮詢師朋友,她説:這孩子“性格偏得太厲害了”。人前溫順如羊,內在狂野癲狂;表面順從乖巧,內心憤怒如海。乖孩子,平時不會製造野蠻硬暴力,可潛藏的軟暴力一旦發作,摧毀性和殺傷力卻更大。

  心理學認為,心理性軟暴力通常是被壓抑情緒的極端釋放,比如藥家鑫“常常會在背後罵父親”,父親小時候對他太過嚴厲,打他,還曾把他關在地下室。更讓藥家鑫無法接受的是父親的諷刺:“你那麼醜,沒有人會喜歡你”。可以看出,父母無意間為他“製造”了很多負面情緒。在重壓下,藥家鑫也就有了“一張面孔,雙重人格”的表現。

  其實,藥家鑫的“家教”也是中國家長通常所為:對孩子提出過高要求,軟硬兼施、威逼利誘;然而,對孩子的委屈、憤怒等負面情緒,很少正面回應。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們就會人格扭曲,容易成為“心理偽君子”。

  記得某心理學家曾感慨説,很多教育極端事件絕對不是一種單純的道德醜惡,而是負面情緒的極端發泄,比如前幾年清華大學的“劉海洋傷熊事件”,還有雲南的“馬加爵事件”等,可我們仍只是簡單地將他們上升到道德層面,嚴厲撻伐,而對孩子的“心理打擊”、“心理挫折”、“心理殘疾”等問題,卻沒有足夠重視;更未讓心理髮展意識、情緒尊重意識成為常態教育理念。藥家鑫曾對朋友感嘆,“也許我心理有點扭曲了”。這時候的小藥如果能尋求相關的心理諮詢和心理自救,也能避免悲劇的發生。遺憾的是,教育從未教導孩子如何進行心理自救,多是將問題掩蓋下來,不知所措,加劇了悲劇發生的可能性。

  “藥家鑫事件”再次提醒我們,隨著學習競爭、生存壓力的增大,孩子正在成為心理疾病多發群體:天津市對本市約160萬青少年調查,各種心理問題及精神障礙的檢出率為13%至16%;目前來此就診的20歲以下的青少年人數比1995年增長了約七倍。教育對孩子的關注和關心,不能仍停留在“物質供給”階段,而應多一些心靈環保意識,提供更多的健康、快樂的心理能量,為心理煩惱提供寬敞“出口”,不要用成人意志動輒打壓孩子的不良情緒;孩子自己也要學一些心理學常識,增強心理調整意識,進行及時的心理調試。

  突然想到了成都市教育局設置“幸福指數體系”的新聞,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作秀,其實,單就這種觀念更新,就能給孩子帶來良好的心理拔節。孩子幸福指數提高了,孩子才有望能成為真正快樂、自信的人,這才是最大的教育成功。

  (人民網-教育頻道 雷泓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