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政協及時披露花銷,是一面鏡子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9日 11: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復興評論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王石川

      去年政協全體會議的花銷是5900萬元。7日中午,全國政協辦公廳新聞辦公室通過手機短信將這個數據告訴了一位記者。這位記者曾經在3月2日的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大會的發佈會上詢問過大會發言人趙啟正這個問題,當時趙啟正表示會通過郵件或短信回復他。(3月9日《北京青年報》)

      “君子重然諾”,趙啟正答應記者“容我會後一兩天內給你發個電子郵件或者短信告訴你(去年政協全體會議花費)”,未幾便説到做到,這一點令人欽佩。當然,身為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大會發言人,説到做到應該是基本素養,而告知記者(公眾)會議花費也是其職責,但在“我無可奉告”成為流行語的現實語境中,不僅不回避會議花費,而且作出承諾,且踐諾,確乎需要一定勇氣。

      去年政協全體會議的花銷是5900萬元,雖然是簡單的一句話,卻釋放了令人欣慰的信號。多年來,兩會到底花費多少,一直是個不解之謎,正因為無法獲取準確、權威數據,坊間議論紛紛,産生了多起猜測版本,並由此質疑舉行兩會到底值不值的爭議。誠然,全國兩會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其重要性決定了不宜簡單地拿成本説事,但是在“花了多少錢,辦了什麼事”已經成為上下共識的當下,追問兩會花銷頗有必要,一方面凸顯了民眾強烈的知情訴求,另一方面也表明公眾具有積極的成本核算意識,希望納稅錢每一分都花在刀刃上、花得值。而全國政協辦公廳新聞辦應記者要求,公開會議花費,同樣具有積極意義,既體現了接受公眾監督的自覺,也潛含了對納稅錢負責的意識。

      對公眾負責,就應該多曬一曬賬本。遺憾的是,我們看到,在現實中,不少部門被問及賬本時,不是像趙啟正那樣坦誠,更遑論説到做到、馬上就曬賬本,而是要麼惱羞成怒,要麼打太極。眾所週知,有這樣兩個令人黯然的案例,一個是惱羞成怒:河南南陽市民王清,因向該市行政部門提交7項政府信息公開書面申請,結果申請不但沒有實質性回復,還被有些單位稱為“間諜”,認為他在收集情報;另一個是踢皮球、找藉口:遼寧瀋陽一市民向該市相關部門遞交信息公開申請表,要求相關部門公開辦公費、招待費、差旅費、單位事業性經營收入等財務賬目等等。孰料,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國內還沒有先例,政府部門財務信息又極其敏感,難度極大……”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經實施了,相關官員仍然食古不化,一臉傲慢,委實令人吃驚而嘆息。聯絡到趙啟正的姿態,不免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們還看到,全國政協辦公廳新聞辦在答覆中還表示,根據政務公開的有關規定,全國政協辦公廳收支預算可在互聯網查閱。筆者查了查,確實如此(http://news.sohu.com/20100412/n271453961.shtml)。當然,有網友認為5900萬元這個數字過於籠統,不夠詳細,只是簡單地説明這些開支“包括了會議期間委員、工作人員及各項會務、後勤保障等方面的花費”,誠然,將花費的精確度定格在5900萬元這個巨大的整位數,確實有粗疏之嫌,而且也沒有將每一筆開支的詳細數字具化出來,但筆者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驗的豐富,相關部門必然推出一個更詳細的賬本。

      此外,還需要厘清的是,儘管全國人大、全國政協與政府部門不同,但是無論是哪個部門,無論如何定位、扮演著何種角色,只要本著對人民負責的基本底線,就應該公開賬本,因為其花銷來自公眾的納稅錢。而且,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動”。滿足公眾的這四項基本權利不止是政協的事,也不止是人大的事,也是政府部門的事。

      溫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加快實行財政預算公開,讓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錢,辦了什麼事”。3月9日還有一則消息,財政部表示:今年將公開中央部門“三公消費”。可以預期的是,公共財政必然向透明財政轉化,筆者認為,透明既意味著總數的透明,還意味著具體細節的透明,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原副主任王大成委員所稱:“從不公開到公開,從特例式公開到制度化公開,從被動公開到主動公開,從粗線條公開到相對細緻的公開……‘國家大賬’曬在陽光下,體現了財政透明度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