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2016年3月22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8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5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4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1日
10月21日,國新辦就2014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佈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介紹,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4199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3%。(10月23日《北京青年報》)
客觀而言,隨著經濟增長繼續放緩,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三季度GDP增幅,創下了近6年來的新低。這是毋庸諱言的事實,但如何看待這個數字,起碼有一點是肯定的:穩中有進、重質重量的7.3%,好過水份滿溢、沉疴泛起的“數字政績”。
第三季度的7.3%增速,依然在全年目標的可控區間。更重要的是,就具體數字而言,我們當看到下面幾個現實背景:一是去年同期對比基數較高,二是三季度以來,經濟“三期疊加”(經濟轉型帶來的陣痛期、前期利好政策的消化期和經濟增長的換擋期)的壓力,結構調整的陣痛,遠超預期。譬如多年積累的傳統産業産能過剩問題仍比較突出,又譬如今年以來房地産持續調整的累積效應有所增加。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短期來看,自然會影響相關領域的生産、消費和投資。
慣例來説,數據回落,難免又會激起“刺激派”與“穩健派”的口水。但在經濟新常態語境下,看不得數字合理變化的這種心態,恐怕也應該與中國傳統經濟結構一道轉型升級。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以“新常態”描述新週期中的中國經濟。當然,經濟“新常態”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被用以概括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大調整與大過渡的範式。眼下,各種解讀經濟新常態的説法很多,但有一點共識日漸清晰:中國經濟在經歷了30多年的高增長之後,“7”字頭的經濟增速將是升級版的常態。對於7.3%,我們同樣要有“數據自信”。
這就像一個小夥子,在積貧積弱的時候,增加體重是第一位的;但到了一定程度,就得重視健康質量,一味增重,將來減肥都來不及。眼下的中國經濟,大約就是這樣一個情況。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本月初指出,外界總誤解7.5%經濟增速是個底線,其實所謂“7.5%”左右就是高一點、低一點都可以;關鍵在於就業有沒有增加,收入有沒有增長。換言之,新常態的偏好不只是紙上利好,更在於民生向好,貼合規律性與可持續性。
譬如從三季度的數據來説,我們在看到7.3%增速的同時,還要看到下面這些數據:就業1-9月份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000萬人,提前完成目標任務;物價指數方面,1-9月份上漲2.1%,低於3.5%的界限。這些,都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落地“最後一公里”,符合頂層設計的“左右論”。此外,還當看到三産的比重在繼續提高,服務業的增加值速度快於工業,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48.5%,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是8.2%、增長速度比GDP增速高0.8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快速增長,股份制快於國有企業投資增長,節能減排力度加大,新業態不斷出現——正是從這些意義上説,中國宏觀經濟“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轉型升級勢頭較好,穩中有進的態勢沒有改變”。
世界銀行在本月初發佈《東亞經濟半年報》,將中國2014年經濟增長預期由之前的7.6%調低至7.4%。早前,不少機構預計,中國前三季度經濟增速可能在7.3%左右,其中第三季度增速為7.2%。但實際情況,顯然要好于預期。昨天,第21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財長會在京召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和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均在會上表示,中國經濟增速在合理區間內,對中國經濟有信心。
有人説,當烏克蘭危機讓歐洲經濟痛苦不堪,“安倍經濟學”令日本經濟前景不甚明朗,美國經濟如何加速回暖都無法改變發達經濟體前景黯淡的語境下,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經濟利好,仍將領跑世界。那麼,理性解讀數據,增益發展自信,不妨從三季度的7.4%開始。
央視網2016年3月22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8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5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4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