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CPI重回“1時代”應抱以樂觀態度

特約評論員楊國英

  10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2014年9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5%,同比上漲1.6%;工業生産品出廠價格指數(PPI)環比下降0.4%,同比下降1.8%。

  9月CPI同比僅上漲1.6%,物價指數跌回“1時代”,創下自2010年2月以來的新低。這令部分市場人士感到擔憂,中國經濟會陷入通縮的泥潭嗎?

  誠然,將此論歸之為杞人憂天是不合適的,但是,如果結合9月CPI過低的前因後果、以及同期PPI較CPI穩定等因素,我們就會明確感知,這種對未來通縮的擔憂,顯然是一種單向度的固化思維在主導。

  9月份CPI數據儘管創下4年來新低,一者與翹尾因素下降和居民消費品價格下降有關,二者與近年來的公務消費急劇下滑有關。這對於行政權力一直過大的我國而言,包括中高端餐飲、會議、禮品等公務消費,在整體消費中的佔比並不小,而在近兩年反腐加大、行政職能轉變加速之下,必然會導致公務消費的大幅壓縮,因而會對CPI造成局部影響。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考慮,過往CPI的大漲,一般都有擴張政策相伴隨,政府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的建設中,這也會間接導致物價的相應上漲。

  其實,CPI只是有形商品的物價,並未包含服務價格。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深入,會逐步向發達國家靠攏,除非是在收入體制上進行變革,否則居民日常消費品價格較難大幅上升。然而,服務類價格的快速上升卻是一國經濟日益發達的表現。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已進入到了一個平穩階段,在股市、樓市等財富效應消失後,如今消費需求端,也將更為理性。

  基於以上原因,我們認為物價停留在“1時代”反而是對國家經濟長期發展的一種利好表現。

  另一方面,9月份PPI雖呈現負增長的態勢,但是PPI降幅卻持續收窄,這説明今年來我國出臺的一系列微調措施已發揮作用。微調的刺激主要是針對生産流通領域,不同於以往的直接對消費的刺激。這種效果的反映需要一個過程,而不是急功近利的。

  眾所週知,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都會推高PPI,同時也會影響外貿出口。而今年以來,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的情況下,我國外貿進出口呈現逐季好轉的態勢--據海關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19.4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8%,貿易順差高達近1.4萬億元,同比增長35.3%。

  綜上所述,9月份CPI的重回“1時代”、以及PPI的負增長,不僅不會對未來構成通縮的預期,而且在貨幣政策恪守不放寬的情況下,我國仍然能夠迎來外貿順差的大幅增長,反而證明我國經濟已經有序進入“新常態”階段,全年實現年初的預期經濟發展目標更是毫無問題。

  對任何經濟數據的解讀,均不宜一葉障目,而應具備系統的全局思維。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