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最好聽的語文”成為普通話教育的模板

特約評論員王言虎

  19日下午,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教育部聯合舉辦的“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作品發佈會,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復興門辦公區)舉行。據悉,“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項目集結了70多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優秀的播音員、主持人和頂級錄音師,共同錄製教育部審定的全部中小學語文課文,傾力打造一部高標準、高品質的“有聲語文教材”。在19日下午的發佈會上,首批100篇音頻教材正式上線發佈。

  這部“有聲語文教材”的誕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少年兒童心中生根發芽”要求的最新實踐,將惠及全國1.5億中小學生和900余萬教師。習近平對青少年教育高度重視,多次提出殷切期望。“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長特點和規律,紮實做好基礎的文章”,2016年9月9日,習近平回到母校八一學校看望慰問師生時,特別強調了基礎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謂“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不學《詩經》,沒有積累起豐富雅致的詞彙,就無法恰如其分地説話。在與人的交際上,孔子的這句話只説對了一半:如果語言不統一,掌握的詞彙再豐富雅致,溝通起來,別人也可能猶聽天書。所以,人與人要想交流無礙,除了“學《詩》”,也要會説標準語。聽,説,讀,寫都是教育和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教育部聯手創建“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標準語工作從娃娃抓起,從課本抓起,正是希望,將來的每一個人,在認識方塊字的基礎上,還能流利地用普通話交流。更重要的是,朗讀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記憶能力、審美能力,激發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具有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美學熏陶的功能。

  數據顯示,雖然全國的普通話普及率平均已經超過70%,但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極不平衡。西部和東部差距有20個百分點,大城市的普及率超過90%,但很多農村和民族地區只有40%左右。普通話教育在農村地區存在普遍的滯後。

  這直接導致兩個結果。一是,從小缺乏普通話訓練的孩子,在以後走向高校與社會的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社交障礙。很多人在進入高校之初,因為不習慣説普通話,導致性格趨於內向,害怕交流,讓自己錯失不少鍛鍊與“出彩”的機會。甚至,還會影響以後工作機會的選擇。

  二是,一些農村地區學生得不到高質量的語文訓練。中小學語文教育,尤其是傳統文化教育,不只是認字識字那麼簡單。傳統語文教育最基礎的訓練是小學。小學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學,研究字音的音韻學,解釋字義的訓詁學。所以傳統語文教育,要識字,要辨音,還有考據。正如一些人所總結的,學習課文不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心”。現代語文教育雖然在形式上擺脫了傳統的限制,但涉及傳統文化的內容仍是同出一源,仍需要小學訓練,由此,強調語文課文的標準化訓練,就是應有之義。

  其實,所謂語文教育,從字面意思來看,本來就該有“語”有“文”,但以往的小學教育,可能重於文而輕於語,由此導致語文教育的偏頗。一些學生方塊字認得,文章寫得,但普通話卻説不得,情感體悟不得要領。“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的上線,讓有聲的語文浸入每一個中小學生的日常語文學習,將更好地幫他們領會語文的樂趣與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10年前,台灣組合SHE的《中國話》唱到,“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我們説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十年之後的中國,國力更加提升,漢語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當外國人都習慣説中國話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更要練好普通話。從娃娃抓起,就是夯實了起點。(特約評論員 王言虎)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