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將改革進行到底:改革是解決經濟全盤問題的牛鼻子

評論頻道 來源:央廣網 2017年07月28日 10:3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廣網北京7月28日消息(記者 高藝寧 張佳琪)“我們將在改革的道路上邁出新的步伐。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隨著第十集《人民的獲得感》于26日晚播出,中央組織拍攝的十集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播出結束。該片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全景式、權威性的梳理總結,既體現了較強的思想性和理論深度,又講述了人民群眾身邊生動的改革故事。

  該片的播出,引發了全國各地各界的巨大共鳴,引發收視熱潮。在接受央廣記者專訪時,專家們對這部專題片都給予了高度評價,紛紛表示,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對於未來充滿信心。

  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讓發展步伐變得合理而坦然

  “在經濟下行形勢下,我們需要通過改革獲得新動能,通過改革調整結構,通過改革提高效率,通過改革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所以改革是解決經濟全盤問題的牛鼻子。”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告訴記者。

  當前,我國經濟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看來,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於中國來説,既是挑戰也是機會。正確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就不會為了追求增長速度而採取過激的政策,致使財政收入狀態失衡。做出經濟增長新常態的判斷,追求增長質量,讓發展步伐變得合理而坦然。

  如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周天勇認為,一是要科學調控經濟,既要促進經濟增長,又要防範金融風險,讓經濟良性運行;二是深化供給側改革,如行政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産權體制改革等一系列釋放紅利的關鍵性、重大性、突破性的改革要堅定不移的推進,將改革進行到底;三是結構性調整。關鍵在於創新,提高中國經濟在全球的競爭力。同時,産業結構要轉型升級。結構調整要朝著增加就業、提高收入、擴大消費的方向轉變。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開放的路上走得比別人好一些,一個關鍵原因在於把握住了開放的節奏。”丁一凡指出,要有一定的控制力,逐步開放市場,一方面,我們要有自己的開放日程表;另一方面,還要根據國際形勢變化進行調整。“通過更高層次的中國經濟開放,以‘一帶一路’倡議為核心,推進出口升級替代戰略,加強基礎設施投資,使中國一些優質産能走出去,將會帶動世界經濟的增長勢頭,也凸顯了中國的引領作用。”丁一凡説。

  “改革從短期和局部看,會讓一些利益集團遭受損失。”丁一凡同時表示,改革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利益煥發出來,必須保持壯士斷腕的決心,只有打破一些東西,才能讓新形式、新技術發展起來,才會讓經濟的蛋糕越做越大。

  人民民主新境界:保持勿忘初心 民主必將會延續

  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袁方成表示,《人民民主新境界》從歷史維度系統呈現出中國共産黨對民主制度的建立、發展與完善。從革命戰爭年代的豆選到新中國成立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都充分表明我們國家在共産黨的領導下,民主制度不僅未被終結,而且一直延續至今。

  “民主的歷史沒有也不會被終結,它會隨著改革的推進而不斷向前發展。民主制的好壞,應靠人民群眾去判斷,並交由歷史去檢驗。”袁方成表示,在複雜紛紜的國內外形勢和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經得起人民批判和歷史檢驗的重大變革,也是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對更好社會制度的積極探索,更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舉措。

  “保持勿忘初心,民主必將會延續。”袁方成説,權力是把“雙刃劍”,在法治軌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則必然禍害國家和人民。因此,必須對民主權利進行規範和約束,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而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所以,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用民主與法治勾勒的治理圖景,必將引領我們駛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彼岸。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法治是其他各項改革的基礎保障

  “中央在追求公平正義方面,不僅決心很大,也把追求公平正義的位置放得很高。”中國傳媒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副院長王四新表示,公平正義是體現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現代化的基本之路,同時也是群眾的基本需求。為了達到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十八大以來,中央把依法治國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司法體制改革方面,追究冤假錯案上下了很大功夫,並取得顯著成效。

  王四新説,司法改革是確保人們追求公平正義的工作機制,是通向公平正義的基本方法。通過司法改革,如法官員額制,確立誰審案,誰判斷,誰負責的機制,就可以形成對追求公平正義比較清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

  王四新特別提到,司法改革的成就之一是切實解決“誰審案子誰負責”的問題,賦予法官更多的職權,把有些不作為法官清理出去,讓法官肩負起維護每個案件公平正義的神聖職責。十八大後,中央還加大了糾正冤假錯案的力度,許多看似不可糾正的、所謂的鐵案,在此期間都得到了很好解決。

  法治對於其他各項改革有著基礎的保障作用。”王四新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法律為各項改革提供了穩定的操作規程和公平合理的程序。王四新同時認為,法治本身要解決改革過程中發生的問題。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免走偏,會有“意外”,在此情況下,法律可以起到糾偏,扶正的作用,確保改革各項工作可以穩定有序的進行。

  延續中華文脈:文化融合要“和而不同”

  在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予敏看來,第五集《延續中華文脈》很好的詮釋了如何通過改革建立文化自信、重塑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覺和文化復興具有根本性意義。同時,《延續中華文脈》突出了文化發展的辯證法,將文化的傳承性和創新性辯證的結合起來。

  “曾經的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之後日漸衰落,因為曾經的中國文化抱殘守缺,只講傳承不講創新。”吳予敏説,如果失去了傳承,很多中國經典的文化就會被丟掉。但也要堅持創新,以多元、包容的態度來看待全世界優秀文化的積澱,這些優秀的文化是全世界共同的遺産,可以形成互補的效應。

  “文化融合要‘和而不同’,‘不同’講的是多樣性,‘和’指的是有主導性的融合。”吳予敏同時認為,文化的主導性和多樣性也要相互結合,沒有主導性,就失去了靈魂,沒有了基本的價值取向;多樣性既包括了個人的興趣,也包括了地方的特色傳統文化,同時體現創新的作用。

  吳予敏表示,文化的繁榮首先需要開放、融合的政策,且能夠成為社會文化的凝聚力。雖然如今社會文化日趨多化,但是在改革進入深水區後,社會各階層的經濟和生存現實出現矛盾,導致社會上充滿不同的觀念甚至矛盾。文化政策能為國家的精神、社會的價值觀找到凝聚點,使不同文化契合到一起。

  守住綠水青山:保護環境是發展的內在部分

  “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關鍵領域。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高度是前所未有的,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是罕見的,速度是令人矚目的。”

  北京大學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主任、商務部貿易與環境專家組成員張海濱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不是只著眼理念,而是通過制度、政策、法律和實踐,全方位、系統的解決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展現出了強烈的大局觀,對於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政治意願非常強烈,令人印象深刻。”

  “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不僅是中國面對的問題,也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始終高度關注的問題。”在張海濱看來,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形象生動的告訴世人,保護環境是發展的內在部分,保護好環境實際上便是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者不是矛盾的,而是協調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中國發展到現在,人們對於環境質量的需求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環境的改善,將極大提升中國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促進中國的社會穩定、繁榮和發展。從經濟發展角度看,綠色、低碳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一個主要趨勢,可持續發展是未來世界發展的主要方向,中國也進入到了同樣的階段。”

  張海濱同時表示,過去的歷史已經表明,只注重GDP的發展和增長是一條不歸路。大力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是著眼于未來,著眼于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明智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能夠守住綠水青山,中國的經濟就有了長遠、堅實的保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這個夢想將離我們更近。

  強軍之路:軍隊改革要有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

  “《將改革進行到底》用7、8兩集的篇幅來展現改革強軍內容,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對軍隊改革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全黨群眾人民和廣大官兵對軍隊改革的高度關注。”

  國防大學科學社會主義教研室主任郭鳳海認為,這部政論片以鮮明的時代視角,展現了軍隊改革的進程。無論是深入改革前期的調查研究、頂層設計,還是謀劃部署到全面推進,從精簡員額30萬到改革軍隊的領導指揮體制和管理體制,再到優化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既涉及到軍隊,從“脖子以上”的領導機關,又涉及到“脖子以下”的基層部隊,一系列深刻的革命性的重組、重塑和重建,使人民軍隊,釋放出更強大的戰鬥力,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郭鳳海表示,當前國家發展正處在由大向強的特殊歷史時期,中國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同時,國家的和平發展和崛起之路也面臨著種種挑戰。習近平主席強調,強軍是強國的一個重要戰略支撐,也是我們黨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我們需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應對挑戰,維護國家的和平發展。

  “習近平強調,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一次整體性、革命性變革,力度、深度、廣度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沒有過的。”在郭鳳海看來,習近平的改革強軍思想,要求我們保持銳意改革的決心和信心,增強戰略定力,甚至是戰略忍耐,同時還要保持戰略自信;要用一種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更加堅定的獲取軍隊改革的全面勝利,只有這樣,才能使軍隊由大向強,更好地維護國家安全、履行維護國家和平發展大戰略的使命。

  “改革沒有退路,改革必須進行到底。”郭鳳海認為,必須以習近平主席改革強軍的戰略思想來統一思想和行動。深刻認清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歷史定位,時代價值和所肩負的時代使命。在改革征程中以舍我其誰的精神和鐵一般的擔當,支持改革、參與改革,並融入改革。堅決啃下改革這個硬骨頭,淌過深水區,打贏攻堅戰。

  黨的自我革新:管黨治黨一刻也不能鬆懈

  “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我黨必須全面從嚴治黨,即要有決心;只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才能走向幸福,這就是信心。這對於十九大和十九大以後的發展,都是有重要意義的。”在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寧看來,這部政論片表達了黨堅定不移推進反腐敗、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也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心。

  “打鐵還需自身硬,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在於黨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在於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管黨治黨一刻也不能鬆懈,要用零容忍的態度嚴懲腐敗。”全面從嚴治黨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在郭建寧看來,四年多來的全面從嚴治黨,實際上已在全黨上下形成了三道防線:一是理想信念,不想腐;二是紀律規矩,不能腐;三是高壓反腐,不敢腐。

  “解説詞説,作為一個具有96年曆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産黨的偉大,不在於不犯錯誤,而在於從不諱疾忌醫,敢於直面問題,勇於自我革命。我黨具有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來解決自身問題,這也是黨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郭建寧説。

  人民的獲得感:民生訴求是改革的方向標

  “我國的改革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有一種獲得感。”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邀研究員艾奎宇認為,獲得感來自兩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包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收入、物價水平等,是實實在在、最直接的獲得感;二是精神層面,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是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對國家取得的巨大成就、社會的進步,所産生的滿滿幸福感。

  “民生訴求是改革的方向標。”袁方成表示,正如影片中習總書記提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突飛猛進的發展,人民群眾需求日漸豐富多樣,切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等多樣化需求是改革的應然導向。一定程度上講,是否滿足了人民多元化、多層次生活需求,是否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是檢驗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重要標準。以滿足民生訴求、發展民生政治為目標導向,堅持百姓改革有所呼,中央改革有所應,既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也是改革向縱深領域推進的指引方向。

  作為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收尾篇,《人民的獲得感》以精準扶貧、教育、醫療、住房、就業、戶改、食品藥品監管等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訴求為主要內容,以提升人民獲得感為主線,展現了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銳意改革的奮進征程。

  艾奎宇向記者表示,專題片以《人民的獲得感》作為結尾再好不過,它簡單歸納了黨和國家近年來的工作與成就,這些工作往往是潛移默化的,是潤物細無聲的,但卻實實在在,對我們的生活産生了巨大影響。

  “看完《人民的獲得感》,給我最直接的感受便是:生活是幸福的,是溫暖的。”艾奎宇説。

編輯:鄭芳 責任編輯:王夢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