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中國與中東歐合作的三重效應(望海樓)

國內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6年06月21日 15:1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繼今年3月訪問捷克後,3個月內,習近平主席再訪中東歐的兩個代表性國家——塞爾維亞、波蘭。為什麼中國如此鍾情于與中東歐合作?中國與中東歐合作(16+1)機制正在釋放的三重效應,可以回應人們的關切。

  其一,地區合作的示範效應。“16+1合作”是繼“10+1合作”(中國-東盟)之後的又一成功合作機制。作為“一帶一路”落實在地區合作框架的寫照,“10+1”與“16+1”可謂“一路”、“一帶”的兩個樣板。經過4年多的實踐,“16+1合作”機制已經結出纍纍碩果,併為其他地區合作提供示範。正是在這一框架下,中塞國際産能合作,在歐洲樹立起國際産能合作的示範。習近平主席參觀河鋼集團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就是象徵。“16+1合作”還為中國地方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案例。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領導人會議、地方省州長聯合會所展示的地方合作機制,成為“16+1合作”新引擎。這也與“10+1”框架下的中國與東盟國家地區合作形成東西呼應之勢。

  其二,中歐關係的激勵效應。16個中東歐國家中,11個是歐盟成員國,5個是正申請或希望加入歐盟的國家。波蘭、塞爾維亞分別稱為“16+1合作”機制下歐盟成員國、非歐盟成員國的領頭羊。波蘭是2004年歐盟東擴的優等生,但其獲得的歐盟援助2020年到期。於是,波蘭積極向東看,願意成為中國投資歐洲的門戶。在近年相繼推出的《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等中歐關係大框架下,“16+1合作”獲得了新的合法性:不僅不是原先歐盟擔心的對歐分而治之,反而是幫助增強歐洲區域融合的新平臺。新的融資平臺如中國-中東歐投資銀行或金融機構正在醞釀。這是繼歐洲國家加入亞投行後,中歐金融合作的又一壯舉。匈塞鐵路延伸並連接希臘比雷艾夫斯港,成為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連接的關節點。這就賦予中東歐國家除了作為進入歐洲心臟的門戶、橋梁與紐帶角色外的新使命,也為“16+1合作”機制拓展提供了可能。

  其三,“一帶一路”建設的規模效應。在“一帶一路”60多個沿線國家中,中東歐國家佔1/4,是全球新興市場的重要板塊。因此,中國與中東歐合作正發揮“一帶一路”建設的規模效應。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16+1合作”機制體現了“一帶一路”建設的集群效應。中東歐是連接歐亞的重要樞紐和通道,塞爾維亞、波蘭是最早一批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目前,塞爾維亞正在積極推行“再工業化”戰略,渴望與“一帶一路”對接,吸引更多外來投資。塞爾維亞是“16+1合作”機制裏基礎設施歐方協調國,正在改造重建的匈塞鐵路,則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和經濟意義。匈塞鐵路通過巴爾幹地區河運合作向南延伸至希臘比雷艾夫斯港,打造中歐陸海快線,幫助中東歐地區的“三海港區”與“一帶一路”對接。波蘭是中國在中東歐的最大貿易夥伴。近年來,作為中東歐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也是該地區唯一的亞投行成員,波蘭借助獨特的地理和區位優勢,積極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通過羅茲-成都的蓉歐快線、蘇州-華沙的蘇滿歐等歐亞快線,成為歐亞互聯互通的橋梁和紐帶。

  總之,作為“16+1合作”機制下非歐盟、歐盟成員國代表,塞爾維亞、波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代表了“一帶一路”區域機制化的新成就、新方向。

  (作者為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