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人物系列訪談節目《寄語寧夏》
去年4月,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電影《漢民乾媽》在海原縣舉行開機儀式,影片講述的是一名漢族女教師在回族村任教的故事。中央電視臺副臺長、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廠長高峰參加了開機儀式,對於曾經在寧夏生活工作了21年的高峰來説,能夠抽出時間終成此行,更多的是想借這樣的機會來看看故鄉的山山水水。
高峰:我真的沒想到我的那個黃土高原變化很大,真的很大,特別是我見到我曾經資助過的老村主任,當時我還帶著他到銀川看過病,看過眼睛,看他的兒子孫子都成長起來了,房子那麼大,屋前屋後種那麼多枸杞,而且透露出一種富足。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剛剛成立,三歲的高峰隨同母親從北京來到了寧夏。憑著對音樂特有的天賦,中學畢業後,高峰在寧夏京劇團度過了八年的藝術生涯,1979年,高峰考入中央民族學院,畢業後,分配到中央電視臺工作。20多年的寧夏生活和工作經歷,培育了他堅韌、踏實的西部性格。
高峰:我覺得寧夏首先給我在性格上的磨煉,一種堅韌的、一種踏實的工作態度和作風,這種堅韌的踏實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我覺得這是寧夏給我的,正因為這個財富使我受益匪淺,我也覺得在電視這個行當裏做了20多年的工作,在中央電視臺每取得一份成績我總覺得和過去所經受的磨練和教育,特別是西部人,特別是我們寧夏人給我的那種寬宏的、體貼的、堅韌的、深厚的、不太張揚的踏踏實實幹活的那種精神,我覺得我是受益匪淺的。
幾十年的民族地區生活經歷和電視藝術生涯,使高峰在電視專題片和紀錄片創作方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他先後拍攝完成了《開發大西北》、《金秋時節》、《萬里海疆》等作品,並以寧夏風土人情為題材,創作拍攝了大量的電視作品。
高峰:我的工作是從事紀錄片的行當,特別到邊遠山區邊緣地區比較多,那種堅韌不怕吃苦的個性,使我在紀錄片的領域裏還有一些成績,而且拍紀錄片相對成功的往往都是西部或者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一些民族地區,我的好多作品大多是在這種環境下成就我的,我想寧夏的確給了我主要是性格方面的影響。
“讀萬卷書,寫幾本書,行萬里路,認一條路”。這是高峰的人生格言,在中央電視臺工作的20多年裏,高峰總是不斷的尋求著創新,在擔任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主任時,高峰從紀錄片創作者的視角,找準電視與中國文化、中國教育的結合點,創建了中央電視臺十套科教頻道和十二套社會與法頻道,通過逐步改版,中央十套形成了富有教育品格、科學品質、文化品味的主打頻道,《探索發現》、《百家講壇》、《見證》、《講述》已成為世人了解中國歷史文化、接受教育的電視品牌欄目。高峰相信,成功源於吃苦,事業始於做人,西部的人文環境為他的事業發展提供了精神支點。
高峰:1958年到現在,我們有50年的緣分,我總覺得人一生大概也只有一次50年,當然也有幸運的人有兩次50年,那麼寧夏還有無數個50年,下一個50年,再下一個50年。我希望在今後的生活當中,多和寧夏聯絡,多為寧夏做事,我也希望寧夏經常能想著我們,讓我們在各個地區,哪怕是天南海角都能為寧夏的發展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
責編: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