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電話:010-6890 0670
cctv.bilrary@staff.com
2025年3月28日,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在成都召開。會上,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員侯蓉圍繞《科學認識助力大熊貓保護》作主題發言。以下為發言全文:
科學認識助力大熊貓保護
網絡視聽的多元形式讓科普不斷發揮更大作用,我想就“科學認識助力大熊貓保護”談一些體會和看法。
大熊貓以憨態可掬的形象深受公眾喜愛,然而,最近兩年圍繞大熊貓聳人聽聞的謠言卻在網絡上廣為傳播,這些內容毫無依據,嚴重背離事實。謠言的廣泛傳播激起了大量不明真相的公眾對大熊貓保護的懷疑與憤慨。實際上通過警方的介入,已經證實上述網絡傳言為謠言。
謠言與謬誤不僅誤導了公眾,也伴隨着對大熊貓飼養管理的錯誤認知和粗暴干涉。例如:要求給熊貓多供給蘋果、精料等輔食,這些要求實際上違背了大熊貓科學飼養原則,更使大熊貓相關飼養科研單位收到大量投訴和網絡攻擊,嚴重干擾了正常工作秩序。導致部分飼養員壓力過大、畏手畏腳,獸醫不敢大膽用藥,在動物治療上選擇更為保守的治療方式,科研人員不敢大膽創新。這些非理性輿論環境非但不能為大熊貓保護工作添磚加瓦,反而成為科學保護事業的絆腳石。
這些現象也給科技和科普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在輿論環境發生深刻變革的今天,科學普及工作面臨着新挑戰。
首先,我們需要深入分析不實信息的傳播原因,這些錯誤的科普和謠言為什麼會大量流傳?一方面,專業科研領域與公眾認知之間存在信息鴻溝。以“大熊貓電刺激採精技術”為例,儘管這項技術安全有效,早已在國內外成熟應用,但面對公眾的科普轉化不夠充分、及時、通俗易懂,導致該常規安全技術被“妖魔化”,給謠言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
另一方面,科普傳播的方式也需與時俱進。傳統主要通過書籍、科普展示、紀錄片等科普傳播方式開展科普傳播,而目前普通公眾獲取科普信息渠道大多來自不同網絡視聽方式,這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生動、有趣和傳播效率。針對公眾接收信息方式的改變,科普傳播方式也需相應優化調整。當前部分自媒體作者對相關專業性了解比較片面、偏激、缺乏足夠的科學性,容易出現錯誤的科普內容從而誤導公眾,更需要科學理性的聲音通過有趣、易懂的方式被公眾了解。
針對這些問題,熊貓基地已經開始積極探索創新科普模式。去年,熊貓基地與央視網熊貓頻道合作,針對網絡廣為流傳的“電擊取精、電擊取卵殘害大熊貓”謠言,在確保科學性的基礎上,增強了趣味性和通俗性,製作了“大熊貓電刺激採精技術”系列科普視頻進行網絡傳播,全網閱讀量超過一億人次,結合線下體驗活動,反饋良好。在傳播方式上,改變了原有生硬的灌輸式科普模式,更容易讓公眾理解,取得了良好的科普傳播效果。
利用此次網絡視聽會議機會,我也希望並呼籲,進一步強化專業機構與媒體、平臺各方合作,持續創新科普方式,讓有些高冷的科技知識變得更有趣,更容易被公眾理解,促進更多理性、正確、有趣的科普聲音傳播。同時,媒體和平臺也切實擔負起社會責任,大家共同努力讓公眾了解更多的正確科普知識,讓科普真正助力保護行動,為大熊貓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提供更好的社會輿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