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長途飛行到目的地的遷徙鳥是什麼樣

2015年04月22日 11:14  來源:熊貓頻道

     怎樣能從數以千計的鳥群中,找出那些幾乎剛剛結束上萬公里連續飛行的斑尾塍鷸(chéng yù)?看照片就明白了,耷拉著翅膀還忙著吃東西的,看起來又累又餓的傢伙就是了,照片由白清泉(網名:紅隼)拍攝于2015年3月22日的遼寧鴨綠江口濕地。

剛結束飛行的斑尾塍鷸

剛結束飛行的斑尾塍鷸

     斑尾塍鷸會在遷徙過程中不停歇地飛行相當長的一段距離,例如先從新西蘭飛到鴨綠江口,不休不眠不進食的一口氣飛行1萬公里,在補足能量後,再從鴨綠江口不休不眠的直飛6千公里到達阿拉斯加的繁殖地。

     想象一下連續扇動了7-8天翅膀沒有休息,也沒吃沒喝,在空中靠分解脂肪作為飛行能量的鳥,從新西蘭到遼寧,約10500公里航程一口氣飛到……減掉了幾乎一半的體重,這就是斑尾塍鷸年度大遷徙的第一段路程。這樣大的消耗客觀上造成了一次成功的運動減肥例證,但他們的目的不是為減肥,而是去美國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參與繁衍,中間停留在鴨綠江口補給並且再吃成個胖子……

成功增肥後的斑尾塍鷸

成功增肥後的斑尾塍鷸

     同時,它們不僅僅只增加體重,一些身體器官還會暫時性的萎縮,這樣鳥類才能在飛行中攜帶更多的能量。因此,它們遷徙中途停歇的地方必須能提供豐富、穩定和優質的食物資源,以及在高潮期間當位於潮間帶的覓食地被潮水淹沒時鳥類可以躲避潮水的安全的休息場所。他們的食物是潮間帶灘塗裏生長的各種底棲生物。

底棲生物河藍蛤

底棲生物河藍蛤

底棲生物沙蠶

底棲生物沙蠶

     在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以斑尾塍鷸、紅腹濱鷸、大濱鷸等為代表的長距離遷徙鸻鷸類的年度大遷徙,是地球上的一大奇觀,延續了已不知多少萬年,但近10幾年來,大濱鷸和紅腹濱鷸的數量有大幅的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兩種鳥在黃渤海的傳統停歇地的潮間帶灘塗由於填海開發導致的大量喪失,相信很多人在海邊見過隆隆而過的、滿載土石的填海車。目前,東亞黃渤海的潮間帶灘塗喪失率是地球上最為嚴重的,這個結果也和東亞-澳大利亞這條遷徙路線上有比例最高的瀕危鸻鷸水鳥種類互相印證。

編輯:陶若谷 責任編輯:
相關鏈結
我要評論
合作帳號: 登錄 註冊|忘記密碼?
註冊>>
登錄
下次自動登錄 忘記密碼?

合作帳號登錄

×

©iPanda熊貓頻道 京ICP備10003349號

860010-1159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