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小科普:鳥類遷徙問答篇

2015年04月21日 15:07  來源:熊貓頻道

什麼是鳥類遷徙?鳥類遷徙的成因?

鳥類遷徙是隨著季節變化進行的,方向確定的,有規律的和長距離的遷居活動。在動物界中,類似的活動非常常見,在昆蟲則稱為“遷飛”,在魚類則稱為“洄遊”,在哺乳動物則稱為“遷移”。遷徙是鳥類生命週期中風險最高的行為,受到體能、天敵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而人類的活動常常有意無意地破壞鳥類遷徙的補給 站點,而給他們的遷徙製造更大的困難,有時甚至對某些物種的存續産生嚴重影響。

鳥類和其他生物遷徙行為的起源有多種假説,至今沒有定論。很多學者認為:地球上交替出現的冰川期與鳥類遷徙行為的起源有著密切的關係,冰川活動期生活在緯度較高區域的鳥類被冰川逼迫南移,冰川北退後出於本能鳥類又遷回高緯度的繁殖地,從而形成遷徙的行為。

鳥類的遷徙是大自然的傑作,欣賞鳥類的遷徙盛況是世界各地開展生態旅遊的重要資源。

全球有幾條候鳥遷徙路線?

有8條
1.跨越整個大西洋連接西歐、北美東部及西非狹長地帶的“大西洋遷徙線”;
2.連接東歐和西非的“黑海-地中海遷徙線”;
3.跨越印度洋,連接西亞和東非的“東非-西亞遷徙線”;
4.從南到北橫穿整個亞洲大陸的“中亞遷徙線”;
5.跨越印度洋、北冰洋和太平洋、連接東亞和澳大利亞大陸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線”;
6.貫穿整個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美洲太平洋遷徙線”;
7.貫穿整個南、北美洲中西部的“美洲密西西比遷徙線”;
8.將南、北美整個東部連接在一起的“美洲大西洋遷徙線”。

其中,第3、第4 、第5條路線經過我國。中國東部主要是第5條,即: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鴨綠江口即屬於此遷徙路線。

衛星跟蹤研究斑尾塍鷸(音: chéng yù)遷徙的成果。

2007,2008年,各國鳥類研究者通力合作,分別在新西蘭米蘭達保護區和澳大利亞的羅巴克灣兩個國際重要濕地使用衛星跟蹤技術研究斑尾塍鷸的遷徙,這項研究的成果令中國遼寧鴨綠江口濕地在國際上名聲大噪 。

這項研究共捕捉了24隻斑尾塍鷸(新西蘭9隻,澳大利亞15隻),給每一隻安裝了小型衛星跟蹤裝置,並動用了3顆衛星全程監測這些鳥的遷徙,衛星跟蹤裝置 被植入斑尾塍鷸背部的皮下,天線拖在尾後(這也是它們在野外的顯著標誌之一),不僅能讓科學家知道它們在何時何地起飛和降落,同時也會顯示準確的飛行路 線。

每只鳥的腿脛部還佩帶了一個黑色塑料標記,標記上有鳥的編號,由英文字母和數字組合而成,野外觀察到旗標上的編號就可以知道看到的是哪一隻鳥。

當遷徙開始,每只鳥的飛行軌跡在Google earth地圖上劃出一條彩線,每一天都有變化,這些彩線吸引了全世界愛好者的目光,很多外國研究人員和觀鳥者來到丹東尋找這些衛星跟蹤的鳥,希望能親眼看到他們。

連續兩年的衛星跟蹤,先後有至少11隻斑尾塍鷸在春季遷徙期先後停留在鴨綠江口濕地分別達4-6周之久。證明:新西蘭米蘭達和澳大利亞羅巴克灣兩個國際重 要濕地的斑尾塍鷸越過太平洋後在丹東匯合。他們在這裡一起休息、補充能量,然後再分頭北上到繁殖地;繁殖結束後,來自澳大利亞的menzbieri亞種基 本按原路返回仍經過丹東,而新西蘭的baueri亞種將回直接飛越太平洋返回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東部。

其中,新西蘭的斑尾塍鷸被最終證明:他們利用7-8天的連續不間斷的飛行,越過太平洋直接到達鴨綠江口!每只鳥的行程超過1萬公里,創造了目前已知鳥類連 續不間斷飛行距離的世界紀錄!而新西蘭的斑尾塍鷸大部分會來到丹東鴨綠江口,所以,斑尾塍鷸也成為丹東鴨綠江口最富傳奇色彩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鳥。

斑尾塍鷸E7的衛星跟蹤遷徙路線圖(白清泉供圖)

斑尾塍鷸E7的衛星跟蹤遷徙路線圖

新西蘭的E7號衛星跟蹤斑尾塍鷸,在2007年春季創下了181小時從新西蘭越過太平洋直飛丹東鴨綠江口濕地的10219公里記錄,同年9月,又以耗時8 天又12個小時的不間斷飛行,從阿拉斯加的繁殖地一口氣飛越太平洋回到新西蘭北部的越冬地,全程11570公里,刷新了自己春季保持的記錄,為目前所有鳥 類中已知最長的連續不間斷的飛行距離。E7一個年度遷徙期的旅程合計長達3萬公里。

斑尾塍鷸主要依靠體內蓄積的脂肪來支持遷徙時數天不休、不停、不睡、不食的萬餘公里斷跨越太平洋的飛行。每次起飛前,都要儲備足夠的脂肪以提供飛行的能 量。積累的脂肪由於連續約一週的飛行而消耗殆盡,體重一般減少近一半,平均每只鳥在鴨綠江口取食補充脂肪超過一個月的時間,才能繼續完成漫長的遷徙之旅, 這就是鴨綠江口可以開展觀鳥生態遊的原因。
注: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共有兩個斑尾塍鷸亞種: menzbieri亞種主要越冬于澳大利亞西北的羅巴克灣,baueri亞種主要越冬于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東部,menzbieri遷徙到俄羅斯西北利亞繁殖,而baueri遷徙到美國阿拉斯加繁殖。

中國有哪些重要的濕地?

濕地主要包括濱海濕地和內陸濕地,中國最為著名的濕地有:江西鄱陽湖濕地(以越冬的雁鴨類水鳥數量中國最大而聞名世界);黑龍江扎龍保護區(以繁殖的丹頂鶴而著名);遼寧鴨綠江口濕地(以遷徙的鸻鷸類水鳥數量在中國最為集中而著名)等。

鴨綠江口濕地的關鍵地位

據近10幾年來,中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等國鳥類專家持續不斷的監測調查,鳥類學界已經公認鴨綠江口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鸻鷸類水 鳥最為重要的停歇補給站。每年3至5月的北遷期承載著至少250,000隻鸻鷸類涉禽,6到11月的南遷期承載著至少8萬隻鸻鷸類涉禽。鴨綠江流域濕地累 計有20種鸻鷸水鳥的單次調查數量超過全球或遷徙路線1%數量標準,即達到國際重要意義標準。不僅斑尾塍鷸,另有大杓(sháo)鷸、白腰杓鷸、中杓鷸、 青腳鷸、小青腳鷸、翹嘴鷸、鶴鷸、翻石鷸、大濱鷸、黑腹濱鷸、紅腹濱鷸、闊嘴鷸、尖尾濱鷸、勺嘴鷸、蠣鷸、環頸鸻(héng)、灰斑鸻、蒙古沙鸻等鳥種具 有國際重要意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鳥種是斑尾塍鷸、大杓(sháo)鷸、大濱鷸等,這些來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水鳥在此交匯,並組合成中國最為龐大的鸻鷸 類水鳥群。由於擁有富含底棲動物的廣袤潮間帶灘塗,使鴨綠江口濕地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最重要的鸻鷸類遷徙停歇站。

數量龐大的遷徙鳥群是丹東春季一道獨特的風景,為丹東市開展觀鳥生態遊創造了條件,主要觀賞目標就是壯觀的遷徙鸻鷸類涉禽鳥群。

鴨綠江口除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最為龐大的遷徙鸻鷸類鳥群,鳥種亦較為豐富,鴨綠江口乃至丹東地區目前記錄有鳥類362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的鳥類有 55種。其中,最為瀕危珍稀的是勺嘴鷸、青頭潛鴨和白鶴,這3種鳥被列入世界極度瀕危鳥種名錄。另外,小青腳鷸、中華秋沙鴨、黑臉琵鷺等7種被列入世界瀕 危鳥種名錄。

鴨綠江口常見鳥類的介紹

1.斑尾塍鷸

斑尾塍鷸是神奇的長距離飛行冠軍,鴨綠江口是世界上有最多斑尾塍鷸的地方。

剛飛達鴨綠江口的斑尾塍鷸,疲憊不堪,無法合攏翅膀,體重減半

剛飛達鴨綠江口的斑尾塍鷸,疲憊不堪,無法合攏翅膀,體重減半

即將離開鴨綠江口之前,斑尾塍鷸的體重增加近一倍

即將離開鴨綠江口之前,斑尾塍鷸的體重增加近一倍(白清泉供圖)

2.大濱鷸

大濱鷸

大濱鷸

以大濱鷸為主的鳥群

以大濱鷸為主的鳥群

3.黑腹濱鷸

黑腹濱鷸常數以千計站在鴨綠江口灘塗上

黑腹濱鷸常數以千計站在鴨綠江口灘塗上

腹部的黑色羽毛非常明顯

腹部的黑色羽毛非常明顯

4.大杓鷸

鴨綠江口是已知大杓鷸在地球上最為關鍵的停歇站,高峰期可以停歇全世界40%的數量。

大杓鷸

大杓鷸

5.蠣鷸

由於體色黑白相間,俗稱海喜鵲。體型較大,容易被發現。

蠣鷸

蠣鷸

6.灰斑鸻

身穿灰色“坎肩”引人注目

身穿灰色“坎肩”引人注目

7.世界極度瀕危鳥種——勺嘴鷸

全球現存數量400-500隻左右,極度瀕危物種,一般發現于5月。

勺嘴鷸

勺嘴鷸

8.世界瀕危鳥種——小青腳鷸

全球數量1200隻左右,4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鴨綠江口常見。

小青腳鷸

小青腳鷸

鸻鷸類水鳥的食物

1.河藍蛤

河藍蛤是一種的小型野生蛤,大量生長于鴨綠江口海灘,是多種水鳥的美味,而人類並不食用這種蛤。

河藍蛤

河藍蛤

2.沙蠶

沙蠶

沙蠶(白清泉供圖)

本文由丹東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副站長白清泉(網名:紅隼)供稿

編輯:陶若谷 責任編輯:
相關鏈結
我要評論
合作帳號: 登錄 註冊|忘記密碼?
註冊>>
登錄
下次自動登錄 忘記密碼?

合作帳號登錄

×

©iPanda熊貓頻道 京ICP備10003349號

860010-1159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