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遷徙——為了種族繁衍而不遠萬里的跋涉

2015年04月21日 11:26  來源:熊貓頻道

遼寧丹東的鴨綠江口濕地保護區,每年的3至5月,至少250000隻鴴鷸類涉禽在此短暫停歇。由於擁有富含底棲動物的廣袤潮間帶灘塗,使鴨綠江口濕地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最重要的遷徙停歇站。(柳明玉 攝)

遼寧丹東的鴨綠江口濕地保護區,每年的3至5月,至少250000隻鴴鷸類涉禽在此短暫停歇。由於擁有富含底棲動物的廣袤潮間帶灘塗,使鴨綠江口濕地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最重要的遷徙停歇站。(柳明玉 攝)

長途跋涉幾萬里 不停歇

除了少數鸻鷸類涉禽是終生都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的留鳥,大多的涉禽都是每年往返于固定的繁殖地與越冬地的遷徙候鳥。它們主要在阿拉斯加、西伯利亞,中國和蒙古繁殖,並遷徙到從亞洲至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越冬區域。

有些涉禽在遷徙過程過程中要不停歇地飛行相當長的一段距離,如斑尾塍鷸要先從新西蘭飛到鴨綠江口,不休不眠不進食的一口氣飛行1萬公里,在補足能量後,再從鴨綠江口不休不眠的直飛6千公里到達阿拉斯加的繁殖地。

鳥兒為什麼要遷徙?

為了種族的繁衍。

還是以斑尾塍鷸為例,每一年,1隻成年的斑尾塍鷸要飛行大約3萬公里,從新西蘭途經中國黃海飛到阿拉斯加。它們長途飛行的目的是為了在北半球夏季食物豐富的阿拉斯加繁殖。阿拉斯加氣候惡劣,而且每年有長達6個月的冰封期,鳥類必須在冰雪開始融化之際達到,繁殖,並在冰封期到來之前離開。之後它會回到南方。

有些涉禽,例如在澳大利亞麥誇裏島越冬的斑尾塍鷸、灰斑鸻和翻石鷸,它們會從繁殖地一直向南飛,飛到它們差不多會再次遇到冰封之地為止。

遷徙成功的關鍵——脂肪、肌肉與停歇站的補給

每次飛行前積累大量的脂肪和肌肉,是鳥類成功遷徙的關鍵,同時,它們不僅僅只增加體重,一些身體器官還會暫時性的萎縮,這樣鳥類才能在飛行中攜帶更多的能量。因此,它們遷徙中途停歇的地方必須能提供豐富、穩定和優質的食物資源,以及在高潮期間當位於潮間帶的覓食地被潮水淹沒時鳥類可以躲避潮水的安全的休息場所。如果棲息地無法滿足以上兩個必備的條件,涉禽將無法繼續進行遷徙乃至繁殖,或者在遷徙途中死亡,因為它們不能像海鳥一樣在海洋中休息和覓食。

正因為如此,不同的物種都有非常重要且特定的棲息地。

在這些極限飛行中,任何因素都會影響到遷徙成功率,鳥類不僅僅要達到最佳的身體狀態,風力和風向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遷徙過程中,鳥類會非常依賴這些在不同國家多個地點組成的棲息地網絡,每一個棲息地的改變都會影響可以順利完成全年旅程的鳥類數量。

嚴峻的保護形勢

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以及全球範圍來講,大多數涉禽的種群數量已經呈下降趨勢。2003年本路線上的48種遷徙涉禽中只有4種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Milton 2003),而到了2010年,這個數字已經翻倍;沒有一個物種的受脅等級排名被降低,而勺嘴鷸的情況非常惡化被列入了最高的受脅等級——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之列。

鴨綠江口的特殊意義——承上啟下的遷徙補給地

位於黃海北端的鴨綠江口保護區是很多涉禽在到達北邊繁殖地前可以補充能量的最後一站。較之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的10000公里距離,對於不同的物種及種群,鴨綠江口保護區到它們繁殖地的距離範圍為2 000公里至7000公里,這也就意味著,這些鳥可以在抵達繁殖地後,體內仍儲備著一定的能量來為開始繁殖做更好的準備。

鴨綠江口為鳥類提供了必需的食物及高潮時的休息場所。

潮間帶灘塗——提供食物

在鴨綠江口保護區內,大多數涉禽都是在潮間帶灘塗上覓食,這些灘塗是由河口上遊的河流,特別是鴨綠江所攜帶的沉積物及營養物質堆積而成。

每種涉禽對食物資源的利用方式都有些許差別。鴨綠江口保護區內最常見的物種斑尾塍鷸主要取食沙蠶,而大濱鷸主要取食雙殼類軟體動物,並且可以整個吞下。黑腹濱鷸的體型較小且喙較短,它們只取食接近地表的小沙蠶和甲殼類動物,而喙較長的杓鷸則可以取食藏匿于洞穴深處的沙蠶和甲殼類動物。灰斑鸻的眼睛較大,它們會追逐在地表行動的底棲動物。礪鷸則可以弄碎並打開雙殼類的殼,直接取食殼內的肉(如下圖所示)。

每種涉禽都有各自的覓食方式

每種涉禽都有各自的覓食方式

休息場所的重要性

當潮水將灘塗淹沒後,涉禽便無法在那裏覓食,這時它們需要尋找一個被捕食概率最低且干擾很少的地方休息。它們會在高潮期整理羽毛、睡覺和消化食物。這樣它們才可以充分利用低潮期的時間,不分晝夜的在灘塗上覓食。

涉禽偏好開闊、視野良好,最好可以避風的休息場所。一個優良的休息場所可以讓鳥儘量減少能 量的消耗,因為躲避捕食者、在寒風中保持體溫,或 者受干擾時的飛行都會造成能量的消耗,而這些能量的功能本是用以消化食物、生長新羽毛或是通過增加體重為下一段的遷徙飛行儲存的能量。例如,有科學家在澳大利亞西北部的研究發現若大濱鷸在每個高潮期都多花30分鐘進行“警戒飛行”,它們的能量消耗值將上升13.3%。對於那些想儘快增加體重來飛往繁殖地的鳥類而言,這種能量消耗是必須要避免的。

在鴨綠江口保護區內,涉禽首先選擇的休息場所通常是灘塗上地勢較高且儘量接近水線的泥丘。灘塗上的休息場所通常都符合上一段所列的優良標準:最小的人為干擾,沒有捕食者的藏匿處及人工海堤提供的一小部分保護。在小潮的高潮期,這種理想的狀況是可能實現的,但是隨著潮汐高度的增加,涉禽被潮水趕到海堤邊,人為干擾和被捕食的風險就非常大了。如果潮水非常高以至於淹沒了所有的灘塗,涉禽就要離開潮間帶並在內陸尋找落腳的地方。 

在鴨綠江口,當涉禽被迫離開灘塗後,它們喜歡在灌了一部分水的人工養殖塘中的“小島”休息。性情機警的杓鷸會常常站在塘邊的堤壩上,而大濱鷸或是灰斑鸻則會在塘邊。

科學家在澳大利亞西北部的研究指出,如果涉禽被遷離一個適合的休息場所,那它們可能會減少在該休息場所附近灘塗覓食的概率。因為這和能量的消耗有關,休息地和覓食地離得越遠,鳥類來回要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到了一定的程度,鳥類從食物中獲取的能量已經無法支持來回飛行所需的能量,就更無法滿足其它方面的能量需求了。

鸻鷸類涉禽飛到鴨綠江口的目的是為了儘快的補充和儲備能量,這樣它們才可以在最佳時間達到繁殖地築巢及哺育後代。若中途補給地上缺少安全的休息場作,會使它們浪費更多的能量去躲避干擾或是飛往距離更遠的休息場所。如果涉禽在達到繁殖地的時候身體狀況不好,它們將無法成功繁殖,並造成死亡率的增加。

本文由丹東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副站長白清泉(網名:紅隼)供稿 編輯:陳平麗

編輯:陶若谷 責任編輯:
相關鏈結
我要評論
合作帳號: 登錄 註冊|忘記密碼?
註冊>>
登錄
下次自動登錄 忘記密碼?

合作帳號登錄

×

©iPanda熊貓頻道 京ICP備10003349號

860010-1159010100
1 1 1